除夕之夜,在辞旧迎新的钟声里,昭阳回顾这波澜壮阔的一年,提笔写下最深切的年度体悟——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卸下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重担。
冬日的修学在炉火与清谈中悄然流逝,窗外的积雪渐渐消融,露出土地深沉的底色。当檐下的冰凌滴下最后一颗水珠,岁末的钟声已近在耳边。除夕到了。
村子里,炊烟袅袅,肉香与糯米甜香交织在清冷的空气里。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棉袄,追逐嬉闹,爆竹声零星炸响,渲染出忙碌而喜庆的年节气氛。昭阳帮着外婆贴好春联,将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也备好了简单的年夜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婆习惯早睡,看过热闹的春晚开场后,便带着倦意和满足回房休息了。昭阳没有守岁的执念,她为自己泡了一杯清茶,走进了书房。
房间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晕温柔地笼罩着书桌。窗外,偶尔有绚丽的烟花升空,短暂地照亮夜空,随即又归于寂静,映衬得室内愈发安宁。她在那把陪伴了她无数个日夜的旧椅子上坐下,面前摊开的,是那本厚厚的、墨绿色封皮的修行笔记。
她没有急于动笔,而是轻轻抚摸着封皮,仿佛在触摸过去一年所有时光的纹理。然后,她从头开始,一页一页,缓慢地翻阅起来。
字迹从最初的潦草、绝望、力透纸背,渐渐变得平稳、清晰,再到后来的沉静、舒展,甚至偶尔流露出一种温和的力度。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这是一条鲜活的心灵蜕变轨迹。
她看到了那个深陷内耗、几乎被焦虑吞噬的自己,在格子间里挣扎,在深夜里无眠。
她看到了初遇佛法时的懵懂与那一丝微弱的希望,如同在黑暗隧道尽头瞥见的光点。
她重温了韩爷爷往生带来的震撼与启示,死亡可以如此庄严,生命可以如此安然。
她记起了写下第一篇修行笔记时的笨拙与勇气,将内心的翻腾付诸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她回味了冬日暖阳下外婆无声的缝补,“道在平常”如清泉流入心田。
她感受到了观察“情绪河流”时的解脱,原来烦恼可以只是看着,而不被淹没。
她为带领禅修时村民眼中的光亮而再次感动,分享的喜悦如此丰盈。
她触摸到父亲寄来《心经》时那份笨拙的诚意,坚冰在无声中消融。
她经历了山火中的冷静指挥与寺庙内的虔诚祈愿,动与静圆融无碍。
她面对网络质疑时的平和回应,外在的风浪已难撼内心的锚点。
她甚至在病痛中体认无常,在跨界对话中窥见真理的普适……
一幕幕,一桩桩,如同电影画面在脑海中掠过,带着当时当刻的温度与气息。她的眼眶微微湿润,不是悲伤,而是为这一路走来的不易与最终抵达的安宁深深动容。
过去的一年,她并非学会了多少高深的理论,掌握了多少神奇的技巧。事实上,她“得到”的似乎很少,而“放下”的,却太多太多。
她放下了对“成功”单一标准的执着,放下了对他人认可的渴求,放下了对未来的过度焦虑,放下了对过去的耿耿于怀,放下了自以为是的傲慢,放下了受害者的心态,放下了紧绷的自我防卫,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物欲和复杂的社交……
这些曾经被她视若珍宝、或被迫背负的“重担”,在这一年的修行与体悟中,被一样一样地识别出来,审视它们,理解它们,然后,尝试着 gently(轻柔地)将它们从肩上卸下。
每卸下一分,她就感到身体轻盈一分,心灵自在一点。起初是小心翼翼的试探,后来是越来越清晰的确认,直到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态度。
这不是变得消极或虚无,而是辨别出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本分,什么是外界强加或自我困扰的枷锁。将不属于自己的重担卸下,才能更有力量担起真正该担的,比如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真诚,对社会的微薄奉献,以及对自身生命成长的负责。
辞旧迎新的钟声,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悠扬而沉浑,一声声敲打在岁末的夜空里。
昭阳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提起了那支熟悉的笔。墨汁在端砚里蕴染出深沉的光泽。她在新的一页,郑重地写下日期,然后,沉吟片刻,用一种极其平稳而确定的笔迹,写下了这一年的总结:
“除夕夜,旧年将尽。”
“回顾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年,跋涉过荆棘,也沐浴过暖阳,”
“若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并非学会了多少佛法名相,掌握了何种修行技巧,”
“而是,我终于开始学习,并一点点实践,如何辨认出那些本就不该由我背负的重担,”
“然后,尝试着,将它们从肩上、从心里,
轻轻地,
卸下来。”
写完最后一句,她轻轻放下笔,仿佛完成了一个极其庄严的仪式。心中没有激动万分,只有一种如同深潭之水,历经源头活水冲刷、泥沙沉淀后,那种由内而外的、彻底的清澈与平静。
旧岁的昭阳,背负着太多,步履维艰。新岁的昭阳,正在学习轻装简行。
窗外的烟花更加密集地绽放起来,五彩斑斓,照亮了夜空,也短暂地映亮了昭阳沉静而带着一丝微笑的脸庞。她知道,前路依然会有风雨,内心习气的暗流或许仍会涌动,但她已然找到了那条回家的路,以及行走在这条路上最核心的秘诀——不断地辨别,勇敢地卸下。
她深切地体悟到,成长的真谛,并非一味地增加,更在于智慧地舍弃。卸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重担,生命才能真正展翅翱翔。
旧年已逝,新年伊始。昭阳在自身修行路上获得的安宁与转变,如同涟漪般悄然影响着身边的人。
不久后,她收到了母亲发来的一张照片——一个精心布置、充满禅意的茶席。母亲,这个曾经最担忧她“脱离正轨”的人,似乎也在以她自己的方式,探寻着内心的宁静。这份意料之外的转变,将如何续写母女间崭新的理解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