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课程广泛传播,昭阳开始收到各种商业合作邀请。面对出版、代言等名利诱惑,她谨记清心师姐“不慕世间名,常行平常心”的告诫,一一婉拒,坚守分享智慧的纯粹初心。
秋意渐浓,山间的雾气常在清晨久久不散。昭阳的生活节奏依旧,扫地、诵经、打理菜园,偶尔录制新的线上课程。然而,一股看不见的涟漪,正从虚拟网络世界,悄然扩散到她这片宁静的乡土。
最先打破平静的是一封来自省城出版社的邮件,措辞恭敬而热切。对方盛赞她的课程“充满生活智慧与疗愈力量”,认为这些内容若能集结成书,必将惠及更多读者,并附上了颇为优厚的版税条件。
昭阳读完邮件,指尖在冰凉的鼠标上停留片刻。出书?将那些源自外婆的稻田、寺院的钟声、自身挣扎体悟的智慧,变成铅字,陈列在书店的书架上?这个念头曾在她心底最隐秘的角落闪现过,但从未如此真切地摆在面前。一丝微小的、名为“被认可”的喜悦,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了一圈涟漪。
她关闭了邮件,没有立即回复,继续去溪边打水。木桶沉入清澈的溪水,激起圈圈波纹,又慢慢恢复平静。她看着水面自己的倒影,问自己:若为此出书,动机何在?是为更多人受益,还是为那“作者”的名头?
几天后,李曼亲自打来电话,语气带着几分兴奋与为难:“昭阳老师,最近有好几家机构联系我,都想跟您合作。有做健康食品的,想请您代言他们的‘安心’系列;有做冥想App的,想买断您课程的音频版权;甚至还有一家文旅公司,想邀请您做‘心灵之旅’的导师……开出的条件都相当不错。”
一个个名目,像包装精美的糖果,被递到昭阳面前。代言费、版权费、授课费……那些数字,足以让她的物质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仿佛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昭阳——住在窗明几净的都市公寓,出入有车,谈笑有鸿儒,被冠以“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的头衔,光鲜亮丽。
那个影像,带着某种熟悉的诱惑力。毕竟,她也曾在那条追求社会认可和物质成功的路上奔跑过。
夜深人静时,她独自坐在窗前。月光清冷,将院子照得一片澄明。内心的波澜并未完全平息。名气的桂冠,利益的诱饵,它们的力量真实不虚。她清楚地感觉到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我”,在微微躁动,在计算得失,在想象着另一种可能性的风光。
就在这时,清心师姐平和而清晰的声音,如同穿越了时空,在她脑海中响起:
“不慕世间名,常行平常心。”
这九个字,像一阵清凉的甘露,瞬间浇熄了那蠢蠢欲动的火苗。
她想起了录制线上课程的初心——并非为了成名成家,只是如同溪水自然流淌,希望将滋养过自己的智慧,分享给干渴的人。一旦接受了这些商业合作,捆绑了利益,这份分享还能保持最初的纯粹吗?代言了某产品,她的话语是否会不自觉地为它背书?接受了高昂的课酬,她是否会在分享时,潜意识里衡量“价值”?
更重要的是,一旦踏上名利之梯,就可能身不由己。今天接受一个代言,明天可能就有更多的商业活动;今天出了一本书,明天可能就要配合宣传巡讲。那颗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心,必将被再次卷入喧嚣与纷扰之中,她这些年来苦苦修持的“平常心”,恐怕难以维系。
她追求的“通透活法”,是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而非外在的光环与负累。
想明白了这一点,她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所有的躁动与权衡,都沉淀了下来。
第二天,她给出版社回了邮件,言辞恳切地表达了感谢,但婉拒了出书邀请,坦言自己更愿意通过免费课程这种更直接、更无门槛的方式与人分享。
随后,她请李曼一一回绝了所有商业合作请求,并请她代为传达:昭阳只愿做智慧的分享者,而非任何商业利益的代言人;她的课程将继续免费开放,不授权,不代言,不参与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
李曼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终化为一声理解的叹息:“昭阳老师,我明白了。您守护的这份纯粹,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挂断电话,昭阳走出屋子。深秋的阳光失去了夏日的炽烈,变得温煦而明亮。她拿起墙角的扫帚,开始清扫院中昨夜被风吹落的槐树叶。
“沙……沙……”的扫地声规律而安宁。
她的动作不疾不徐,神情专注而平和,与往常并无二致。
名气如秋风,拂面而过,未曾扰动她内心深处的潭水。
诱惑如落叶,被轻轻扫拢,归于尘土。
她依旧是那个扫地的昭阳,诵经的昭阳,在田埂间行走的昭阳。
只是经过这番考验,她内心那盏灯,灯芯似乎被修剪得更加剔透,光芒也更加坚定、纯净。
她知道,名利的考验或许只是开始。在这条向内求索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境遇来磨砺她的心性。
而下一重的领悟,似乎正随着清心师姐即将开始的深入教理讲解,悄然临近。
昭阳将落叶扫入簸箕,心境澄澈:名如风过疏竹,利如潭映浮云。能于喧嚣中持守本心,方见修行的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