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深人静时,昭阳提笔记录心路历程。她清晰地看到,迷途中的心灯已被点亮,这光虽未照彻所有角落,却足以指引方向,让她不再惧怕黑暗,为第二卷的深入求索奠定坚实基石。
夜色深沉如墨,万籁俱寂。白日里菜园的生机、泥土的气息、外婆那慈悲的一拨,都沉淀为心底温润的底色。昭阳没有开灯,只借着窗外流淌进来的如水月华,在书桌前坐下。
那本深蓝色的布面笔记本摊开着,等待着她为第一卷的旅程,画上一个并非句号,而是充满期待与力量的破折号。
她研墨,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墨香在清冷的空气中淡淡散开。她提起那支用了多年的毛笔,笔尖饱蘸浓墨,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幽微的光泽。
是时候了。
是时候将这一路走来的风雨泥泞、彷徨求索、点滴领悟,进行一次沉淀与凝望。
她没有急于落笔,而是微微闭上眼,任由这数十章的生命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回放——
从那个在破败家屋中瑟瑟发抖、内心充满怨怼与逃离渴望的童年昭阳;
到那个在都市钢筋森林里拼命挣扎、被内耗噬空了灵魂的职场昭阳;
再到那个崩溃后茫然四顾、如溺水者般抓住佛法这根稻草的迷途昭阳;
然后,是那个回到乡村、在晨钟暮鼓和扫地诵经中,一点点学习安住当下、观察心念的初学昭阳;
是那个在溪边领悟“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在病中学习接纳脆弱,在与人互动中练习转念与慈悲的践行昭阳;
是那个面对质疑能清晰回应,面对诱惑能坚定拒绝,甚至开始尝试点亮他人心灯的分享者昭阳……
这一幅幅画面,交织着痛苦与觉醒,迷茫与清明,如同一条蜿蜒曲折却方向明确的河流,最终汇入此刻这片名为“昭阳”的、更为宽广深沉的心湖。
她看到了自己的转变。
不是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是在自身的根基上,生长出了新的枝叶。那些童年的创伤、成长的艰辛、都市的磨砺,并未消失,但它们不再是她生命的全部定义,也不再是只能被动承受的枷锁。它们变成了土壤,变成了资粮,甚至在某些时刻,化为了理解他人痛苦的桥梁。
她睁开眼,目光清澈而坚定。笔尖终于落下,在纸页上沉稳地行走,留下力透纸背的字迹:
“迷途中的灯,已被点亮。”
写下这九个字,她的心仿佛也随着笔触重重地、安稳地落定了。
这盏灯,是什么?
是佛法的智慧,是外婆朴素的哲理,是清心师姐的指引,是共修的力量,是溪水的启示,是扫地的专注,是病中的接纳,是转念的瞬间,是每一次“只是看着”的清明,是那份对微小生命生起的慈悲……
是所有这一切,汇聚成的一束内在的光明。
它并非一开始就光芒万丈。它起初只是狂风暴雨中一枚奄奄一息的火种,微弱得仿佛随时会熄灭。是她用持续的修行——观察、接纳、转念、践行、分享——如同小心翼翼地添加灯油、修剪灯芯,才让它逐渐稳定下来,燃烧起来,变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无法被外界的风雨所撼动。
她继续写道:
“它虽未能照彻所有角落……”
是的,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远未达到究竟的觉悟。内心仍有习气的暗流,仍有未知的恐惧,仍有无法即刻转化的烦恼。前方的路依旧漫长,还有更深的无明需要破除,更细微的执着需要觉察,更广大的慈悲需要生起。这盏灯的光芒,还无法像正午的太阳般,驱散所有阴影。
但是——
她的笔迹变得更加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确信:
“但我知道,只要循着这光,一步一脚印,便不会再迷失方向。”
这就足够了!
她不再需要一个保证永远光明、没有崎岖的未来。她只需要这盏灯,这盏由她自己亲手点燃、并用生命实践去护持的灯。
有光在,就能看清脚下三尺之地。知道这一步该踏向何方,是坚实还是泥泞,便已足够做出应对。一步之后,光自然会照亮下一步。如此循序渐进,便不会坠入深渊,不会误入歧途。
这光,给了她面对一切未知的勇气。黑暗不再可怕,因为它只是尚未被照亮的地方。困难不再令人绝望,因为它们是可以被看清、被应对的挑战。
她放下笔,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力量从心底升起。
这第一 volume的“荆棘载途”,她走过来了。她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荆棘中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并淬炼出了一盏不灭的心灯。
这盏灯,将是她在第二卷乃至未来所有人生旅程中,最珍贵的资粮和最可靠的伴侣。无论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还是更幽深的内心探索,她都拥有了前行的根基与方向。
她合上笔记本,将其紧紧贴在胸前,仿佛拥抱着这一段充满艰辛与荣光的岁月。
月光静静地洒满房间,温柔而澄澈。
她的内心,如同这月华笼罩下的夜晚,安宁,明亮,充满希望。
她知道,天快亮了。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昭阳吹熄手边的蜡烛,任月光满室:心灯既明,何惧长夜?这光虽微,是我亲手点燃,足以照破万里迷云,指引归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