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有时并非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在某个寻常时刻,内心坚冰悄然融化的无声瞬间。
外婆的病势稍缓,但人依旧虚弱,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昭阳刚喂她喝了点米汤,正收拾着碗勺,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
是母亲。
昭阳的心习惯性地微微一沉,一种混合着疲惫和防备的情绪下意识地涌起。她几乎能预想到电话那头会是什么——焦急的询问,或许还带着几分对她照顾不周的隐晦指责,然后又是关于自身困境的诉苦。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却发现不是来电,而是一条转账通知,以及紧随其后的一条简短附言。
转账的金额不算小,对于母亲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笔需要斟酌的支出。附言只有寥寥六个字:
“照顾好妈和你。”
没有多余的问候,没有情绪化的表达,甚至没有标点符号。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生硬的话。
昭阳看着那行字,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一时间有些怔忡。
若是以前,她一定会立刻感到被冒犯。她会觉得,母亲又在用钱来弥补情感的缺失,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购买心安,来履行她作为女儿的“义务”,同时又将照顾外婆的沉重责任无形中压回她的肩上。她会为这种“交易”般的关系感到愤怒和委屈,会为那句“和你”背后隐含的、仿佛她无法照顾好自己般的担忧而感到被轻视。
但此刻,经历了外婆病榻前的日夜守护,体会了“爱是具体侍奉”的真谛,她的心仿佛被一场秋雨洗过,变得澄澈而柔软了许多。
她看着那笔钱,第一次尝试跳出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屏幕那端那个也曾是“昭阳”的母亲。
母亲得知外婆生病的消息,一定也是心急如焚。她远在省城,有自己的新家庭和难以脱身的牵绊,无法立刻回来亲奉汤药。这笔钱,或许是她此刻能想到的、最直接、最快速的表达关心和提供支持的方式。是她笨拙的、力所能及的参与。
那句“照顾好妈和你”,或许并非指责或轻视,而是她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担忧和祈愿。她希望母亲安康,也希望独自在乡下照顾老人的女儿,能一切安好。只是她不善于温柔表达,出口的话语便带上了现实的棱角。
昭阳想起阁楼照片里那个明媚的少女,想起外婆说的“她也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做娘”。
心中的那块坚冰,在这个安静的午后,在外婆平稳的呼吸声中,悄然裂开,融化。
她没有犹豫,点下了收款。
然后,她在回复框里,认真地、一字一句地键入:
“谢谢妈,一切安好。”
没有抱怨外婆病情的细节,没有诉说自己的疲惫,没有提及任何经济上的困难,也没有以往那种带着刺的、证明自己“可以”的倔强。
只是平静的陈述,一句让对方安心的、最平常的报平安。
发送。
她放下手机,继续手中的活计,将碗勺拿到院中的水井边清洗。冰凉的井水划过手背,带着初冬的寒意,她的心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和。
她不再将母亲视为一个需要她去满足、去对抗、或者去原谅的“问题”。母亲只是一个有着自身局限和挣扎的、与她血脉相连的普通人。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力去爱,尽管这爱可能笨拙,可能带着伤痕。
当我们停止在关系中索取理想化的回应,便看见了对方真实的存在。接纳这份不完美,便是与自已、与世界和解的开始。
收拾完毕,她回到屋里,替外婆掖了掖被角。老人睡得很沉,脸上的潮红退去,呼吸均匀。昭阳坐在床边的矮凳上,拿起那本《金刚经》小册子,就着窗外渐暗的天光,随意翻看着。那些曾经佶屈聱牙的字句,此刻读来,似乎少了几分隔阂,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
夜色渐渐笼罩了山村,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狗吠。她站起身,准备去准备晚饭。心中不再有往日的沉重,反而像这山间的晚空,疏朗而开阔。她决定出去走走,让清冷的山风吹拂一下连日来萦绕在屋内的药气,也吹拂一下自己这颗刚刚经历了一场无声和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