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书房。他看着桌上记录着各位大臣态度的纸张,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守旧大臣如何阻拦,他都要为改革争取到足够的支持。“明日朝堂,定要让更多人看到改革的希望。”洪书低声说道,眼神中满是坚毅,随即唤来亲信,准备商讨下一步计划。
亲信匆匆赶来,屋内烛火摇曳,映着两人严肃的面容。洪书指着桌上的纸张,说道:“这些日子拜访大臣,已有不少中立大臣转变态度,支持改革。但守旧大臣那边,依旧顽固不化,还散布谣言试图破坏。明日朝堂,我们必须一举奠定胜局。”亲信点头,目光坚定:“大人放心,属下已收集了诸多能证明改革益处的实例,定能助大人一臂之力。”两人一直商议到深夜,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才各自休息。
第二日,天色未明,洪书便起身。他身着朝服,对着铜镜整理衣冠,镜中的自己虽面带疲惫,却眼神如炬。简单用过早膳,洪书便前往朝堂。此时,天色渐亮,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宫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透着一股庄严肃穆。
朝堂之上,大臣们陆续到齐。洪书站在殿中,看着那些或支持或反对的面容,心中波澜起伏。待皇帝入座,朝会开始。洪书率先出列,恭敬行礼后说道:“陛下,臣近日与诸位大臣深入探讨改革方案,如今已有诸多收获。”言罢,他目光扫向支持改革的大臣们。
礼部侍郎陈大人紧接着出列,说道:“陛下,洪大人所提改革方案,实乃利国利民之举。如今我朝在诸多方面面临困境,若不改革,恐难长久繁荣。改革方案中关于教育选拔人才的举措,能为国家招揽更多贤能之士,充实朝堂。”
户部尚书李大人也上前一步:“陛下,改革方案中对经济制度的调整,能有效增加国库收入,改善民生。臣仔细研究过,若能推行,假以时日,国家经济必将焕然一新。”
其他支持改革的大臣们也纷纷发言,从军事、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性。他们言辞恳切,有理有据,朝堂上支持改革的声音愈发响亮。
守旧大臣们面色阴沉,其中一位站出来,冷哼一声道:“陛下,这些不过是他们的一面之词。改革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会动摇国本。况且,祖宗之法不可废,我们怎能轻易更改?”
洪书立刻回应:“大人此言差矣。祖宗之法虽好,但时代在变,如今的形势与往昔大不相同。若一味守旧,不思进取,国家如何发展?我们推行改革,并非摒弃祖宗之法,而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当下国情,做出更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调整。”
又有守旧大臣反驳道:“改革所需人力物力巨大,国库本就不充裕,如何承担得起?”
洪书早有准备,从容说道:“大人,改革初期虽需投入,但从长远来看,改革成功后,国家经济繁荣,国库收入自然会增加。而且,我们已制定了详细的预算计划,会合理安排资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双方激烈辩论,一些原本受谣言影响而摇摆不定的中立大臣,在听到洪书等人有理有据的阐述后,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其中一位中立大臣思索片刻,出列说道:“陛下,臣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洪大人的改革方案确有可行之处。如今国家面临诸多挑战,改革或许是一条出路。臣愿意支持改革。”
紧接着,又有几位中立大臣表示支持。守旧大臣们见状,面色愈发难看,却又无力反驳。
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朝堂上的局势,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改革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洪书等人的努力和决心。如今支持改革的声音占据上风,是时候做出决定了。
皇帝缓缓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大声说道:“朕听了诸位大臣的言论,改革之事,关乎国家兴衰。如今看来,改革势在必行。朕决定,正式启动改革。洪书,朕命你全权负责改革事宜,务必谨慎行事,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洪书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其他支持改革的大臣们也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朝会结束,洪书走出朝堂。阳光洒在他身上,驱散了多日来的阴霾。他深知,改革虽已启动,但这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困难等待着他。
改革终于得以启动,然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洪书能否顺利应对,确保改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