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带着苏然和关键人物走出皇宫,寒风扑面而来,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他望着皇宫的大门,眼神坚定而决绝。“不管前方有多少阻碍,我都要让采买制度的改革推行下去。”洪书低声说道,声音虽轻,却透着无比的决心。苏然和关键人物对视一眼,纷纷点头,他们知道,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即将来临。
第二日清晨,天色未明,洪书便早早起身,简单收拾后直奔朝堂。此时的皇宫尚在沉睡之中,宫道上只有寥寥几个提着灯笼的太监,昏黄的灯光在风中摇曳,映得四周的宫墙影影绰绰。洪书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宫道上回响,每一步都似踏在自己的心跳之上,坚定而有力。
朝堂之上,庄严肃穆。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陆续步入朝堂。洪书站在一侧,目光扫过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着今日的艰难。不一会儿,皇帝在太监的簇拥下登上龙椅,威严的目光扫视一圈,缓缓开口:“今日,朕召集诸位爱卿,是为了商议宫廷采买制度改革一事。洪书,你且将此事详细说来。”
洪书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后,清了清嗓子,开始陈述:“陛下,诸位大人,如今宫廷采买制度弊端丛生。采购流程混乱,账目不清,致使大量钱财浪费,且官员从中贪污受贿,严重影响宫廷财政与民生。”说着,他将手中整理好的资料呈上,由太监转交给皇帝。
皇帝翻阅着资料,脸色愈发凝重。然而,不等皇帝开口,一位贵族大臣便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现行采买制度并无不妥。多年来,一直以此制维持宫廷运转,若贸然改革,恐生变故。”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附和:“是啊,陛下,改革之事需谨慎,不可操之过急。”“此乃祖宗定下的规矩,不宜轻易更改。”
洪书心中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时代在变,制度亦需与时俱进。如今采买制度中的腐败现象已严重影响宫廷根基,若不改革,长此以往,必将积重难返。”
那位率先反对的贵族大臣冷笑一声:“洪书,你不过是个小小御前女官,能懂什么?这采买制度复杂无比,岂是你说改就能改的?你莫要为了一己之私,扰乱朝堂。”
洪书面色不变,从容回应:“大人此言差矣。洪书虽官职卑微,但一心为朝廷着想。这些证据皆表明,采买制度的弊端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说着,他详细列举了采买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以及因此造成的财政损失,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了,有的微微点头,似在思索洪书所言;有的则依旧满脸不屑,对洪书的话置若罔闻。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显然在权衡利弊。
此时,另一位贵族大臣站了出来,言辞激烈地说道:“陛下,改革采买制度,必然会触动诸多方面的利益,恐引发朝堂动荡。还请陛下三思啊!”其他贵族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声此起彼伏。
洪书心急如焚,他深知贵族们势力庞大,若不能说服皇帝和更多大臣,改革必将夭折。他提高声音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改革虽会面临阻力,但长痛不如短痛。只有改革,才能清除积弊,使宫廷财政健康运转,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贵族们并不打算轻易罢休,他们联合起来,不断向皇帝施压。皇帝看着朝堂上争执不下的局面,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深知采买制度的弊端,改革确有必要;另一方面,贵族们的势力不可小觑,贸然推行改革,恐怕会引发朝堂不稳定。
时间在激烈的争论中悄然流逝,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洪书口干舌燥,但他依旧据理力争,试图说服众人。可贵族们的态度强硬,丝毫不肯妥协。最终,皇帝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今日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大臣们纷纷行礼退朝,洪书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失落与不甘。他知道,改革陷入了僵局,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
走出朝堂,阳光洒在洪书身上,却未能驱散他心中的阴霾。耳边传来大臣们的低声议论,或支持,或反对,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洪书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他望着远方的宫殿,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突破口,说服皇帝和更多大臣支持改革,推动采买制度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