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变电科室的灯还亮着。
林工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屏幕上的变电站主接线图已经反复修改了十七遍。窗外下着雨,雨水顺着玻璃滑落,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潮湿,疲惫,却还在坚持流动。
这是他们投标的第七个夜晚。
“林工,标高数据还要再核对一次吗?”刚来两年的小李声音沙哑,眼睛里布满血丝。
“核。”林工只说了一个字。
这个220千伏变电站项目,是他们设计院今年最重要的投标。竞争对手是业内顶尖的设计院,对方甚至放话“志在必得”。林工所在的变电科室全员上阵,已经连续加班两周。
科室主任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提着热腾腾的宵夜。“都歇会儿,吃点东西。”他的声音里也满是疲惫,却还强打着精神。
没有人动。键盘声、鼠标点击声、图纸翻动声,此起彼伏。
老周把包子放在小李桌上,“小赵呢?怎么没看见他?”
“在资料室查规范,”林工头也不抬,“他说有个防雷接地的细节要确认。”
老周叹了口气。小赵的妻子刚生完孩子,还在坐月子。
凌晨三点,小赵从资料室回来,眼睛却亮得异常。“找到了!”他举着一本泛黄的技术规范,“2018年的修订版,对山区变电站的接地电阻有特殊规定!竞争对手很可能用的是通用标准!”
整个办公室瞬间清醒了。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在最后关头发现了捷径。
重新计算、调整方案、修改图纸。天快亮时,新的方案终于成型——更合理,更经济,更重要的是,完全符合山区特殊地形的要求。
“我们有机会了。”老周的声音有些发抖。
早上八点,是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
七点半,所有文件打印装订完毕。七点四十五,林工抱着标书箱准备出发。
就在这时,小李突然喊了一声:“等等!”
他指着报价单上一个不起眼的数字,“这里,小数点的位置不对。”
空气凝固了。如果按这个错误的报价递交,他们将直接出局。
重新打印、装订、盖章。当林工抱着修正后的标书冲进电梯时,离截止只剩八分钟。
雨还在下。林工拦不到出租车,他脱下外套裹住标书箱,冲向雨幕。
在最后一个绿灯变红前,他摔倒了。泥水溅了一身,但他把标书箱举得很高,像举着一个新生儿。
收标处的工作人员看着他浑身湿透的样子,愣住了。“你们可以电子投标的。”
“纸质版更有诚意。”林工喘着气,露出这些天第一个笑容。
一周后,开标结果公布:他们赢了。
评标专家特别提到,那个基于山区特殊规范的接地设计,是所有投标方案中最出色的。
那天晚上,变电科室破天荒地没有加班。老周请大家吃饭,席间却少了两个人——林工回家补觉,小赵赶回去看刚满月的孩子。
“知道我们为什么能赢吗?”老周举起酒杯,“不是因为最后时刻发现的规范,也不是因为修正了报价错误。”
“是因为我们愿意为一个小数点重新打印整个标书,是因为小赵放下月子里的妻子连夜查资料,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坚持。”
“投标就像变电站设计,”老周继续说,“表面看比的是技术,实际上比的是人心。”
很多年后,小李也成了“李工”,带新人时总会讲起那个雨夜。他学会了在极限压力下保持冷静,学会了在看似绝望时寻找转机,更学会了——有些坚持,看似笨拙,却是专业精神最真实的模样。
那个夜晚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图纸和规范,更是一种信念:在电力行业,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万家灯火。而他们设计的变电站,将来会矗立在山间田野,把光明和能量输送到远方。
就像那些深夜里还在加班的设计师们——他们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变电站,把青春和智慧,变成照亮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