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意已深。窗外法国梧桐的叶子染上了斑驳的金黄,偶尔一阵凉风掠过,便有几片依依不舍地打着旋儿落下。xx电力设计院变电部的办公室里,中央空调早已停止了夏季的嗡鸣,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嗒嗒声,和窗外落叶的沙沙声隐约应和,显得室内格外静谧。
吴希把最后一张图纸的电子版提交到系统,用力伸了个懒腰,关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仿佛在为他连续一个多月的奋战画上一个疲惫的休止符。他端起泡着枸杞桂圆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稍稍驱散了秋日午后的那点凉意。目光习惯性地扫过斜对角的工位——那是林涛的位置,此刻人不在,但桌面上那盆绿萝依旧绿得沉静,在渐深的秋色里显得格外顽强。
月底是发奖金的日子,邮件提示音响起时,办公室里那股惯有的平静被一阵若有若无的骚动打破,像秋风吹皱了一池湖水。吴希点开邮件,熟练地找到自己的名字和后面那串数字。心里默默算了算,与上个月差不多,和他预估的也基本吻合。人嘛,总有那么点比较的心思,他顺手往下拉了拉,看到了林涛的那一栏。
就这一眼,他刚刚咽下的那口温水仿佛瞬间在胃里凝结成了冰碴。
林涛的奖金数,比他高了足足三分之一。
吴希脸上的血色褪了些,一种混合着错愕、不解和强烈委屈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怎么可能?刚刚结束的“南湾220kV变电站扩建工程”项目,他是主要设计人,林涛是配合。那一个多月,他几乎天天泡在办公室里,啃最硬的系统主接线和配电装置布置,反复计算校验,光是防雷接地方案就优化了三版。好几次深夜,他顶着满身秋凉和疲惫离开时,林涛的工位早就空空如也,只有那盆绿萝在节能灯下静默地陪着他。他干的活儿,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投入的时间精力,自问绝不少于林涛,甚至可能更多。凭什么?
一股火气混着不甘直冲头顶,烧得他脸颊发烫,与窗外微凉的秋意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啪”地一声合上笔记本电脑,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有些突兀,旁边几个同事抬头看了他一眼。吴希没理会,猛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径直朝部门主任王工的办公室走去,脚步又急又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心头那股不平的怒火上,要将满地的落叶踏碎。
“王工。”吴希敲了下门,没等里面完全回应就推门而入。
主任王工正戴着老花镜看一份打印报告,闻声抬起头。王工年近五十,在设计院干了一辈子,头发花白了大半,脸上总带着一种长期伏案和调解人际关系留下的温和疲惫。一件深灰色的薄毛衣取代了夏季的短袖衬衫,更添了几分秋日的沉稳。
“是小吴啊,什么事?”王工放下报告,语气平和,镜片后的目光带着询问。
“王工,我想问问这个月的奖金是怎么回事。”吴希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但尾音还是忍不住微微上扬,带着秋风的料峭,“我的奖金为什么比林涛少了那么多?这次南湾项目,我自问投入不比任何人少,关键部分都是我做的,这……这不公平吧?”
他一口气把憋着的话倒了出来,胸口因为激动微微起伏,呼出的气息在微凉的空气中形成淡淡的白雾,旋即消散。
王工看着他,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只是那抹无奈更深了,像窗外积聚的秋云。他轻轻叹了口气,取下老花镜,用拇指和食指捏了捏鼻梁。这个动作吴希很熟悉,通常意味着王工遇到了棘手又需要耐心解释的事情。
“小吴啊,你先别急,坐。”王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顺手将手边的陶瓷加热杯垫开关打开,上面温着的正是一杯红茶。
吴希梗着脖子,僵硬地坐下,目光灼灼地盯着王工,等着一个能让他信服的理由,那眼神像秋日里不肯熄灭的余烬。
王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慢悠悠地将加热杯垫上的红茶往吴希面前推了推。“天凉了,喝口热的,暖暖。”他顿了顿,看着吴希依旧紧绷的脸和紧握的拳头,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像冰冷的秋雨,一字一句敲在吴希心上:
“院里,还有部里,现在的奖金核算,主要是按工日算的。”
“工日?”吴希愣了一下,这个答案简单得让他一时没反应过来,像一阵毫无征兆的冷风,“我知道按工日算,可我投入的时间……”
“不是你自己感觉投入的时间,”王工打断他,语气依旧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公式化,仿佛在宣读一份冰冷的章程,“是系统里记录的,项目经理分配和确认的有效工日。”
吴希怔在原地,王工的话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让他在这秋日里感到了刺骨的寒意。“有效工日?”他喃喃重复,脑海里瞬间闪过项目期间的一幕幕——他为了一个技术难点反复推敲、主动加班优化的夜晚,那些额外付出的、没有被系统记录的时间,难道都成了“无效”的吗?
王工看着他瞬间失神的模样,语气放缓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小吴,你的能力,你的责任心,我都看在眼里。南湾项目你确实辛苦了,很多细节把握得很好。但是……”他话锋一转,指向了电脑屏幕,“林涛负责的那几个辅助系统,虽然技术难度不高,但工日定额标准定得明确,他提交的工时记录清晰、完整,全部符合系统要求。而且,他同时还参与了‘标准化设计模板修订’的零散任务,这些也都计入了工日。”
吴希张了张嘴,想说他那些优化方案节省了多少潜在成本和后期麻烦,想说他主动承担了多少边界模糊的工作,可这些话堵在喉咙里,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对应的“工日”编码。他忽然想起,好几次项目经理催他提交工时明细,他因为忙于赶图,总是拖到最后一刻,草草勾选了几个大致匹配的任务项了事。他以为真才实学和工作成果才是硬道理,却没想到,在这个冰冷的核算系统里,被量化的“时间记录”远比难以量化的“价值贡献”更有说服力。
窗外,又一阵秋风卷过,更多的黄叶簌簌飘落,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萧索。
王工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落叶,背对着吴希说:“院里推行精细化管理,工日制是目前最‘公平’、最减少争议的量化方式。它像这把秋天的尺子,量得出叶落了多少片,却量不出哪片叶子在枝头时更努力地进行过光合作用。”他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着吴希,“小吴,我知道这感觉不好受。但有时候,不仅要把活儿干好,也要让系统‘看到’你把活儿干好了。这里面……有技巧。”
吴希默默低下头,看着杯中氤氲的热气渐渐消散。满腔的怒火和委屈,此刻被一种更深的无力感和清醒所取代。他明白了,这不是针对他个人的不公,而是一套规则下的必然结果。在这个以“工日”为刻度的时间里,他埋头耕耘,忽略了规则的玩法;而林涛,则精准地沿着规则的田垄行走,每一步都踩在了计量的点上。
他站起身,声音有些沙哑:“王工,我……明白了。” 这明白里,带着几分苦涩,也带着几分初窥职场另一面规则的冷静。
“明白就好,”王工点点头,“下次项目,注意及时、规范地填报工时。你的能力加上对规则的适应,会走得更顺。”
吴希推开办公室的门,外面的空气比来时更凉了些。他回到自己的工位,看着电脑屏幕上冰冷的奖金数字,又看了看窗外萧瑟的秋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凋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