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洞察”小组对虚拟生物传感器公司的初步分析报告,在祁阳的主导下,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了。
报告不仅剖析了技术优劣势和市场潜力,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专利布局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其分析深度远超普通学生作业,引得周老师连连称赞,小组毫无悬念地通过了校内选拔,获得了代表学校参加区域赛的资格。
校园赛事暂告一段落,祁阳的精力立刻转回“灏阳新材料”的A轮融资最终谈判。
谈判桌上,气氛远比校内案例分析来得紧张和直接。“华科资本”和“青骊投资”派出了精干的谈判团队,条款清单上的每一条、每一个数字都需经过反复拉锯。
沈弘毅作为“启阳资本”的代表,主导着谈判节奏。他经验丰富,对各类条款的潜在影响和博弈空间了如指掌,在保障祁阳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与对方就估值、董事会席位、反稀释条款、优先清算权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
祁阳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专注地听着双方的辩论,只在关键节点,用简短的问题或明确的表态,定下基调或打破僵局。他的沉稳和关键时刻的决断力,让对手不敢因他的年轻而有丝毫轻视。
“祁总,关于估值,我们给出的已经是市场上同类技术阶段项目的最顶部了。”“华科资本”的谈判代表,一位姓徐的副总,试图在最后关头再压一压价,“考虑到后续中试到规模化量产还存在一定风险……”
祁阳抬起手,打断了对方的话,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徐总,风险与价值永远并存。‘灏阳’展示出的不是实验室的纸面数据,而是经过长期稳定运行验证的工程化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这份数据的含金量,在座的各位都清楚。我们的估值是基于这份独一无二的确定性,而非空泛的潜力。这是底线。”
他的话音刚落,沈弘毅立刻接上,摆出了一份提前准备好的、对标国内外已进入b轮甚至c轮的同领域公司的部分性能数据和估值对比,数据翔实,逻辑清晰,进一步佐证了祁阳观点的合理性。
谈判桌下,角力同样在进行。姜文斌似乎并未因上次“鸿门宴”的不欢而散而放弃。
祁阳接到顾明提醒,姜文斌正在动用他的关系网,试图向“华科资本”和“青骊投资”的高层施加影响,暗示“灏阳”项目存在“未披露的潜在纠纷风险”,企图搅黄这轮融资。
然而,此时的“灏阳”已非吴下阿蒙。扎实的数据和光明的产业化前景,让投资机构更看重项目本身的价值。
加之沈弘毅提前与两家机构的核心决策人进行了充分沟通,阐明了所谓的“纠纷”纯属子虚乌有,是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姜文斌的这些小动作并未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让投资方更清晰地看到了“灏阳”所处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团队应对挑战的能力。
经过连续数日、时常鏖战至深夜的密集谈判,A轮融资的最终协议条款终于尘埃落定。“华科资本”领投,“青骊投资”跟投,“启阳资本”部分跟投以维持一定比例股份,灏阳新材料投后估值锁定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协议不仅带来了充沛的资金,更引入了“华科资本”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强大产业资源。
签约仪式结束后,送走投资方代表,偌大的会议室里只剩下祁阳和沈弘毅。
连续的陈明远度谈判让两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难掩兴奋。
“总算敲定了。”沈弘毅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接下来,就是尽快完成打款和工商变更,然后全力冲刺规模化产线建设。”
祁阳点点头,看着窗外已是华灯初上的城市:“资金到位后,陈明远那边要立刻动起来。另外,姜文斌那边,不会这么轻易罢休,要提醒陈明远和韩教授,不能有丝毫松懈。”
“明白。”沈弘毅应道,“我会盯着。不过,经过这次融资,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就在这时,祁阳的手机响起,是父亲祁建国打来的。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带着一丝困惑和警惕:“阳阳,刚才拆迁办的人又来了,态度比上次还好,给的补偿方案也……也挺有诚意。就是……他们话里话外,好像总打听你公司的事,问你最近忙不忙,和哪些大老板有来往……”
祁阳眼神微冷。姜文斌的手,果然还在伸着。他安抚了父亲几句,让他一切按正常程序走,不必理会对方的旁敲侧击。
挂了电话,祁阳对沈弘毅说:“姜文斌开始从我家那边打探消息了。他可能想摸清我们融资后的动向,或者找新的突破口。”
沈弘毅推了推眼镜:“需要我安排人……”
“不用。”祁阳摇头,“他越是这样,越说明他着急了。那块地,恐怕是他的救命稻草。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走,加快‘灏阳’的进展,就是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