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重生之路
七月的暴雨在云岭乡留下满目疮痍。秦墨站在被泥石流冲垮的路基上,脚下是裹挟着家具碎片的淤泥,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救灾帐篷里,卫生院王院长红着眼圈汇报:秦书记,药品全泡坏了,手术室塌了半边...
人员伤亡呢?秦墨声音沙哑。
转移及时,没死人。但刘奶奶的慢性病药冲走了,李家的娃骨折急需手术...
这时对讲机响起:书记!上游水库出现管涌!
所有人心头一紧。那个水库关系下游三个村的安全。
立即疏散群众!工程队跟我上!秦墨抓起雨衣冲进暴雨。李哲副县长一把拉住他:太危险!我去!
这时候书记不在前线,要书记干什么?秦墨头也不回。
水库堤坝上,狂风卷着雨水抽打人脸。秦墨和工程队长趴在堤坝检查时,发现管涌位置险恶——正好在泄洪口下方。必须下水堵漏!老队长喊道。
我来!民兵连长刚要脱衣,秦墨已经绑好安全绳:我水性好,你们拉紧绳子!
冰冷的水淹没头顶时,秦墨想起重生前的抗洪经历。他精准找到管涌点,用沙袋死死抵住。上岸时浑身冻得发紫,群众纷纷脱下外套裹住他。八十岁的杨太公老泪纵横:秦书记,您这是拿命护着我们啊!
但真正的考验在灾后。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分歧激烈:
当务之急是抢通道路!交通局长拍桌子。
先保证医疗!伤员等不起!卫生局长反驳。
房子塌了三百多间,群众住哪?民政局长更急。
都有道理,但资源有限。秦墨摊开规划图,我们分三步走:第一天保生命,第二天保生活,第三天保生产。
他创新提出网格化救援:将灾区划为九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三名干部(党政、医疗、基建)+一支民兵队,统一调度资源。更关键的是建立需求直报系统,群众用村委会电话直接上报急需。
深夜,秦墨在帐篷里收到第一份需求清单:
云岭村:急需胰岛素、骨折固定板
青龙洼:断水断粮,婴儿需要奶粉
石坝组:孤寡老人被困,急需转移
立即启动无人机投送!秦墨下令。这批为茶产业采购的无人机,此刻变成生命线。当药品精准降落在村委会院子时,群众举着手电筒高喊:共产党万岁!
但秦墨清楚,临时措施解决不了根本。天刚亮,他带着规划图上山:重建不是复原,要升级!
他指着一处滑坡点:这里不能简单修路,要建防护林+挡墙的综合治理系统。又指向冲毁的农田:趁机推进坡改梯,既防洪又保肥。
最创新的设想是分布式安置。传统集中安置易引发纠纷,秦墨提出就地重建+互助建房:政府提供建材和技术指导,邻里互助施工,亲帮亲、邻帮邻。杨太公第一个响应:我家新房让出三尺,给刘奶奶家留条通道!
资金缺口却让人头疼。初步测算需要五千万,县里砸锅卖铁也只能凑两千万。
重建基金+社会认捐秦墨深夜向市委汇报时提出大胆方案:县里出资两千万作为种子基金,面向社会公开募捐,每笔捐款可追溯用途。更妙的是,引入重建保险机制,群众少量投保,遇灾可获倍额赔偿。
方案一出,反响热烈。曾经在昌平投资的企业纷纷解囊,茶商陈总捐三百万:秦书记为咱们拼过命,现在该我们出力!更感人的是群众互助——未受灾的村主动接纳邻村群众,茶农把鲜叶统一加工后捐出收益。
重建过程中,秦墨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他让妇联统计孕产妇和婴幼儿需求,开辟绿色通道;组织教师为留守儿童补课;甚至请来农技员,帮受灾户规划补种作物。
救灾不是施舍,是赋能。这是他常说的话。当残疾户老李拿到茶苗补种补贴时,激动地说:秦书记,我不要救济,给我机会劳动!
三周后,云岭乡焕发新生。新修的道路提高了路基,新建的房屋加了防洪设计,连卫生院都升级了远程诊疗系统。但秦墨最在意的,是那次洪灾暴露的深层问题。
在重建总结会上,他推出灾害韧性建设计划:建立山区灾害预警系统,组建专业抢险队伍,推广防洪农业保险。更长远的是,将重建与乡村振兴结合,比如利用冲刷地建设生态茶园,既保持水土又增加收入。
中秋前夕,秦墨重访云岭乡。杨太公拉着他在新广场上看戏,戏台两侧对联墨迹未干: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风雨同舟万象更新。
台下,孩子们在玩耍,茶农在交易,卫生院的医生正给老人义诊。秦墨想起洪灾时这里的惨状,眼眶发热。
秦书记,老茶农塞给他一包新茶,洪水茶——灾后新长的,特别甜!
回县城的路上,李哲感慨:这次救灾,群众更团结了。
因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秦墨说,救灾不是终点,是更好的起点。
深夜,秦墨在重建规划上批注:不仅要重建家园,更要重建信心。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生态产业,让群众远离灾害威胁。
窗外,月光照亮新修的堤坝。秦墨知道,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通过科学规划和群众参与,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而这次抗灾中展现的凝聚力,正是昌平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