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调查组的背影
省委调查组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已不平静的清河政坛深潭,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调查组由省纪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带队,阵容规格之高,传递出的信号不言自明。市政府大院内的气氛骤然紧张,原本就对改制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一些人,眼神中开始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或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
调查组的工作方式雷厉风行,抵达当天下午便分成两组,一组约谈市委常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另一组直接进驻纺织厂,查阅账目,与中层干部、职工代表进行个别谈话。谈话室的门紧闭着,偶尔有人进出,表情严肃,更增添了无形的压力。
秦墨是第一批被约谈的对象。谈话在市委小会议室进行,气氛庄重甚至有些压抑。省纪委副书记主持,组织部副部长和省国资委、审计厅的同志在场。问题直接而尖锐,围绕纺织厂资金异常流动的决策过程、监管责任,以及近期网络上针对他个人的舆论风波。
“……秦墨同志,请你具体说明,在纺织厂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监管环节,作为分管市领导,是否存在失察责任?对于近期针对你个人的舆论反映,你作何解释?”纪委副书记的问题一针见血,目光如炬。
秦墨面色平静,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他没有回避,也没有推诿,而是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自己所做的工作部署、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采取的措施,原原本本、客观冷静地进行了汇报。对于资金监管环节,他承认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突发风险预警方面存在不足,并汇报了正在制定的加强监管细则。对于网络谣言,他坦然表示这是工作触及利益带来的必然反应,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愿意接受组织任何调查,并坚信清者自清。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有对问题的正视,也有对改革的坚持,更有对个人清白的自信。整个汇报过程逻辑清晰,数据详实,态度诚恳。调查组的领导们认真记录,偶尔插话追问细节,但并未表露过多倾向性。
谈话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纪委副书记合上笔记本,看着秦墨,语气缓和了些:“秦墨同志,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也会伴随风险。省委派我们来,既是调查情况,也是帮助工作。希望你正确对待,放下包袱,继续大胆工作。”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积极配合调查,更会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工作,绝不因任何干扰而退缩。”秦墨起身,郑重表态。
走出谈话室,秦墨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调查组的结论将直接影响清河改革的走向和他个人的政治命运。但他内心反而更加镇定,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清河的发展,经得起检验。
随后几天,调查组的工作密集而高效。他们查阅了大量文件资料,与数十名干部、职工进行了深入谈话,甚至随机走访了纺织厂的车间和家属区,了解最真实的情况。秦墨要求全市各部门全力配合调查,不得有任何隐瞒和阻碍。
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并未因调查组的到来而停止运转。网络上的谣言在官方持续辟谣和部分理性网民的辨析下,热度逐渐下降,但并未绝迹。机械厂的改制工作在林薇等人的努力下,仍在稳步推进,职工持股登记人数缓慢攀升。王建国副市长扛起了日常工作的重担,确保政府运转不受影响。
但压力是实实在在的。秦墨能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某些部门的请示报告变得格外“规范”和“谨慎”,仿佛生怕留下任何把柄;个别之前接触积极的客商,态度变得含糊起来;甚至市委大院里的某些目光,也多了几分审视和距离感。
周五晚上,秦墨难得准时下班回家。女儿路安的感冒已经好了,正咿咿呀呀地学说话,看到爸爸回来,张开小手扑过来。林芷若在厨房忙碌着,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驱散了他连日的疲惫。家,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
“调查组那边……怎么样了?”饭后,林芷若轻声问道,眼中带着关切。
“还在调查,流程走得很细。”秦墨抱着女儿,语气平静,“放心,没事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嗯,我和路安都相信你。”林芷若握住他的手,“无论结果如何,这个家都在。”
家人的信任给了秦墨莫大的力量。周末,他谢绝了一切应酬,除了处理必要的紧急公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陪伴妻女,同时也静下心来,重新梳理改革思路,思考下一步的规划。他深知,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改革都不能停步。
周一上午,调查组结束了在清河的工作,悄然离开,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反馈会,这更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但秦墨注意到,调查组离开前,组长、省纪委副书记特意让秘书打电话给他,只说了一句话:“秦墨同志,好自为之。”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让秦墨沉思良久。是提醒?是警告?还是某种暗示?他无法确定,但他将其理解为一种鞭策。
调查组离开后,表面的风波似乎暂时平息,但水面下的涌动并未停止。秦墨知道,真正的较量远未结束。他立即召开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在会上,他首先通报了配合调查组工作的基本情况,然后话锋一转:
“调查组的同志走了,但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而且要加快!纺织厂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举一反三,加快完善监管体系。但同时,改革的步伐决不能慢下来!机械厂的职工持股登记要限期完成,开发区的招商选资要加大力度,其他拟改制企业的前期准备要加快推进!”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铿锵有力:“我们要用更快的发展、更实的成效、更透明的操作,来回应所有的关切和质疑!清河的改革,不会因为任何风雨而止步!”
会后,秦墨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扎进了企业和开发区的一线。他要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改革者,经得起考验,也担得起重任。调查组的背影已然远去,但留给秦墨和清河改革的思考与挑战,却刚刚开始。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但他的脚步,却比以往更加坚定、更加沉稳。他知道,这场关乎城市命运和个人信念的远征,唯有勇往直前,方能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