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深水突围
清河市的八月,闷热难当。市政府常务会议室里,关于纺织厂改制的专题会议已经进行了整整四个小时,气氛如同窗外的天气一样,令人窒息。
“秦市长,不是我们财政不支持。”财政局局长赵德明第三次推了推眼镜,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实在是预算已经见底。光是下半年要支付的到期企业债券利息就有八千万,还要保障工资发放和基本运转。”
他推过一摞报表,数据触目惊心:清河市财政自给率不足40%,累计隐性债务高达二十亿,国库账户可用资金仅够维持三个月基本支出。
国资委主任刘建军紧接着发言,语气谨慎:“职工安置资金只是第一道坎。改制后设备要更新,技术要改造,市场要开拓,后续投入是个无底洞啊。”
最让秦墨感到压力的,是分管工业的副市长王建国的沉默。这位在清河工作二十年的老工业市长,只是慢条斯理地品着茶,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两笔,不表态,不反驳。
“我理解大家的难处。”秦墨环视全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正因为难,才要改。我们可以算另一笔账——”
他点击遥控笔,投影幕布上出现一组新数据:“纺织厂现有职工三千二百人,每年工资支出约两千万,加上社保、医保等,政府实际每年隐性补贴近三千万。这还不算土地资源闲置的机会成本。”
会议室安静下来。
“如果我们投入五千万改制资金,成功盘活,三年后不仅不再需要补贴,还能创造税收、带动就业。如果失败,最坏结果也不过是提前支付了本该逐年支出的安置费用。”
“秦市长,账不能这么算。”王建国终于开口,声音缓慢却极具分量,“改制涉及稳定大局。纺织厂老职工多,思想工作难做,万一引发群体事件……”
“所以更需要尽快推进。”秦墨接过话头,“拖得越久,矛盾越深,成本越高。我建议,成立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建国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
这个安排出乎所有人意料。王建国明显怔了一下,深深看了秦墨一眼。
散会后,秦墨特意留下王建国:“老王,你是老工业市长,情况熟,经验丰富,这项工作离不开你的支持。”
王建国苦笑:“秦市长,你年轻有闯劲,我佩服。但纺织厂的问题盘根错节,不是光有热情就能解决的。”
“所以要依靠你这个老工业市长掌舵啊。”秦墨诚恳地说,“我们一起调研,一起研究,方案共同把关。”
回到办公室,秦墨站在窗前,望着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天际线。他知道,刚才会议上的交锋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傍晚,秦墨让司机把车停在离纺织厂还有两条街的地方,独自步行前往。他要看看下班时职工的真实状态。
厂区门口,下班的人群推着自行车陆续走出。大多数人面带倦容,沉默寡言。几个老师傅聚在门口的小卖部门口抽烟,唉声叹气。
“听说又要改制了,这次不知道是福是祸。”
“改来改去,吃亏的还不是咱们工人?”
“新来的市长挺年轻,不知道靠不靠谱……”
秦墨在不远处静静听着,没有上前打扰。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老工程师张卫国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走出来,车把上挂着一个装着饭盒的网兜。
“张工。”秦墨迎上去。
张卫国愣了一下,认出秦墨,有些局促:“秦市长,您怎么来了?”
“随便走走。下班了?”
“啊,是。”张卫国推着车,和秦墨并肩走在略显破败的厂区路上,“秦市长,改制方案……有眉目了吗?”
“正在研究。”秦墨没有隐瞒困难,“资金、安置、后续发展,问题不少。”
张卫国沉默片刻,突然说:“秦市长,您知道我们厂最值钱的是什么吗?”
秦墨看向他。
“不是设备,不是厂房,是人和技术。”张卫国的眼睛在夕阳下闪着光,“我们有一批老师傅,手艺是全省闻名的。还有几个实用新型专利,虽然不值大钱,但都是宝贝。”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秦墨的思路。
第二天一早,秦墨带着国资委、财政局负责人再访纺织厂,但这次调研的重点不再是问题和困难,而是优势和潜力。他们走访了技术科,查看了专利证书;深入车间,记录老师傅的绝活;甚至翻出了尘封多年的质量获奖证书。
调研结束后,一个全新的思路在秦墨脑中成型。
一周后,第二稿改制方案出炉。这次方案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分类施策。 不再搞一刀切,而是将纺织厂业务分拆为三块:优质资产(特种纺织品车间)组建新公司,实行职工持股;一般资产寻求合作重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
第二,创新融资。 除财政投入外,引入“债转股”模式,将部分银行贷款转为股权;设立职工持股基金,政府配比引导资金;争取省产业扶持基金。
第三,保障托底。 对不愿参股或年龄较大的职工,实行“提前退休+技能培训+再就业”组合套餐,确保每个人有出路。
第四,战略引资。 面向全国征集战略投资者,但设定门槛:必须保留“清河纺织”品牌,必须接纳不低于70%原厂职工。
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前,秦墨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邀请二十名职工代表列席会议,并给予十分钟陈述时间。
会上,老工程师张卫国拿着一个褪色的奖杯发言:“这是1985年,我们厂生产的‘清河牌’工装布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奖杯。秦市长说,改制不是否定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这些老工人,愿意拿出积蓄参股,不是要发财,是想保住这个牌子,保住这门手艺!”
老工人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很多人。最终,方案在稍作修改后获得通过。
但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方案公示后,各种阻力接踵而至。
有匿名信举报秦墨“与民争利”,有老职工集体上访要求“保国企身份”,更棘手的是,几家有意向的投资方在尽职调查后纷纷打退堂鼓。
最大的危机发生在九月的一个雨夜。秦墨接到紧急报告:部分职工受个别人煽动,准备第二天到市政府集体上访。
“怎么办?”办公室主任焦急地问,“要不要通知公安方面做好准备?”
秦墨沉思片刻,做出一个大胆决定:“通知厂里,我现在就去职工宿舍区,开现场答疑会。”
雨夜中的纺织厂职工宿舍区灯光昏暗。当秦墨冒雨出现在临时搭建的雨棚下时,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
没有讲稿,没有寒暄,秦墨开门见山:“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今晚我来就是听大家骂娘、解决问题的。一个个来,谁先说?”
起初是质疑和指责,秦墨一一解答,不回避、不推诿。当有人问“改制失败怎么办”时,他斩钉截铁:“如果新公司三年内亏损,我秦墨负责给大家找新工作!”
凌晨两点,雨渐停,人群渐散。最后留下的是以张卫国为首的技术骨干。
“秦市长,我们商量好了。”张卫国代表大家表态,“不管多难,这个改制,我们跟定了!”
回家的车上,秦墨疲惫地靠在座椅上,心里却充满力量。他知道,今夜他突破的不仅是改制困境,更是横在干部和群众之间那堵无形的墙。
手机亮起,是妻子林芷若的短信:“路安睡了,梦里在笑。一切顺利吗?”
秦墨回复:“遇到一些波折,但看到了曙光。就像你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窗外,雨后的清河市格外宁静。秦墨知道,这场深水区的突围战,才刚刚吹响冲锋号。而他的征程,注定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