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民心所向
七月的昌平,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绿,新修的盘山公路如一条条玉带缠绕山间,一座座崭新的乡镇卫生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秦墨站在县委大楼的窗前,望着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
“书记,各乡镇的进度报表都送来了。”李哲副县长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走进办公室,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容,“三大工程的完工率都超过了90%,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出来了,95%的受访群众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秦墨接过报表,仔细翻阅。数据确实令人振奋:全县行政村通路率从65%提高到98%,解决了近十万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93%,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的目标;茶产业带动就业1.2万人,户均年增收8000元,曾经的贫困县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但秦墨更在意的,是报表背后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
他想起了上周去云岭乡调研时遇到的杨大爷。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拉着他的手,指着家门口新修的水泥路老泪纵横:“秦书记,我在这山沟里住了一辈子,从来没想过车能开到我家门口。我孙子现在上学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走山路了...”
他想起了青龙镇卫生院的张医生。这位坚守山区二十年的老医生,如今终于有了像样的医疗设备:“秦书记,昨天我们成功做了建院以来第一台阑尾手术,病人不用再往县里送了。这都是托您的福啊!”
他还想起了茶园里那些重拾希望的茶农。曾经因茶叶卖不出价钱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如今纷纷返乡创业。茶农老李笑着说:“秦书记,今年春茶我卖了五万块钱,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我儿子也回来了,说要搞电商,把我们的茶卖到全国去!”
这些真挚的笑容,比任何报表上的数字都让秦墨感到欣慰。
“书记,有件事要向您汇报。”李哲的话打断了秦墨的思绪,“省里通知,下周要组织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把我们县作为典型,要求我们做经验介绍。”
秦墨点点头,却没有太多喜悦。他知道,表面的成绩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
“完工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这些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才是真正的考验。”秦墨走到墙上的规划图前,“公路要养护,卫生院要运营,茶产业要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投入的。”
正如秦墨所料,第二天的问题协调会上,各部门的困难接踵而至。
交通局长首先发言:“秦书记,公路修好了,但养护资金缺口很大。特别是云岭乡那段盘山公路,养护成本是平原地区的三倍。”
卫生局长接着汇报:“卫生院建好了,但医疗设备维护、药品采购、人员培训都需要持续投入。现在很多卫生院是靠县里补贴在维持。”
农业局长的担忧更具体:“茶产业现在势头很好,但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不能持续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很难保持现在的价格优势。”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秦墨没有回避。他组织各部门连夜研究,拿出了一套长效机制建设方案。
对于公路养护,他提出“县乡共管、村民参与”的模式,将部分不影响主干道通行的小路由村民承包养护,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于卫生院运营,他推动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体系,由县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水平,减少群众外出就医成本。
对于茶产业发展,他着眼于长远,制定了“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五年规划,邀请农业专家长期驻点指导,同时注册区域公共品牌,避免恶性竞争。
然而,最让秦墨感到压力的,是来自上级的期望和社会的关注。
随着昌平经验的推广,前来考察学习的队伍络绎不绝,媒体记者的采访请求应接不暇。有的干部开始沾沾自喜,有的甚至产生了“歇歇脚”的想法。
秦墨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苗头。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他严肃地告诫大家:“我们现在只是爬过了一个山坡,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如果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
为了保持攻坚态势,秦墨推动建立了“民生工程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将工程后续运营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实行“终身负责制”。
同时,他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声音,在全县推行“民生议事会”制度,定期邀请群众代表对民生工程提意见、做评价,让群众成为工程的监督者和受益者。
七月下旬,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在昌平隆重召开。当秦墨站在主席台上,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领导干部,他没有简单罗列成绩,而是坦诚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同志们,昌平的实践告诉我们,民生工程不是建成就了事,而是要让它长期惠民。”秦墨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程不仅建得好,更能用得好、管得好。”
他的发言赢得了热烈掌声。更让秦墨感动的是,会后,许多贫困县的同志主动找到他,不是问政策要资金,而是真诚请教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会议结束后,秦墨没有参加晚宴,而是直接去了云岭乡。他想要看看,在没有领导考察、没有媒体关注的时候,这些工程是否真的在惠及百姓。
傍晚时分,秦墨的车悄悄停在离云岭乡不远的路边。他步行进村,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新修的公路上,农用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卫生院里,还有群众在排队看病;茶园里,茶农们正在采摘夏茶,欢声笑语不断...
“秦书记!”一个眼尖的村民认出了他,顿时,群众纷纷围了上来。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虚假的客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生活的变化,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
这一刻,秦墨深深体会到: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真正的政绩,不是报表上的数字,不是墙上的锦旗,而是群众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
回到县城已是深夜,秦墨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天的一点成绩,只是明天继续前进的动力。只要心中装着百姓,脚下就有走不完的路。”
窗外,万家灯火照亮了昌平的夜空。秦墨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在这条为民服务的长征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