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辞任惊雷
试点工作进入第三年的春天,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新绿的香樟树,心中酝酿着一个重大决定。
三年了。从临危受命到试点深耕,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这片土地。如今,区域协同发展已成全省标杆,跨市公交贯通三地,产业协同初见成效,生态补偿机制全国推广。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冲动。上月体检,医生严肃提醒他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的心脏问题;更让他警醒的是,林芷若深夜等他回家时在沙发上睡着的侧影——妻子眼角的细纹,藏着他多少缺席的晚餐。
“墨儿,你脸色不好。”那晚林芷若抚着他的眉头,“试点成功了,是不是该...歇一歇?”
是啊,歇一歇。陪妻子看场电影,回老家陪父母吃顿饭,甚至实现那个搁置已久的“首富梦”...这些寻常愿望,对他却是奢侈。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感觉到风向变化。试点成功后,某些人开始“摘桃子”,流言蜚语暗涌。与其卷入新一轮争斗,不如急流勇退。
四月的一天,秦墨将措辞恳切的辞职信放在市长办公桌上。
“市长,感谢组织多年培养。因身体原因及家庭需要,申请辞去公职,望批准。”
市长震惊地拿起信件,反复看了三遍:“秦墨同志,你开什么玩笑!现在正是事业黄金期,省委都准备重用你了!”
“我是认真的。”秦墨平静回应,“医生建议静养,我也想多陪陪家人。”
“胡闹!”市长拍案而起,“你知道清河试点对全省多重要吗?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这个位置吗?”
但秦墨去意已决。消息像惊雷传开,全市哗然。
“秦主任要辞职?不可能!”
“听说要去深圳创业,挣大钱!”
更有人阴谋论:“肯定是被人整了!”
群众反应更让秦墨动容。试点区百姓联名写信,三市企业家集体请愿,连南平市老对手都打来电话:“秦主任,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面对如潮挽留,秦墨内心挣扎,但体检报告上“心肌缺血”的诊断像警钟长鸣。他想起林芷若那句“我要的是丈夫,不是烈士”。
然而,他低估了组织的决心。
辞职信递交第三天,市委紧急召开常委会。会议室气氛凝重,秦墨坐在末尾,准备接受质询。但出乎意料,市长开场白就定调:
“今天不是讨论秦墨同志辞职,而是研究更重要的人事安排。”市长推过一份省委文件,“昌平县县委书记突发重病,省委决定,由秦墨同志接任。”
全场哗然。昌平是全省最贫困的山区县,但县委书记是省管干部,明显是重用。
“我反对!”秦墨起身,“我申请辞职正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胜任更重要工作。”
市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秦墨同志,你还记得三年前在山阳说过的话吗?‘只要百姓需要,再难也要扛起来’。现在昌平十八万群众需要你,你能转身离开吗?”
秘书适时递上昌平县资料:贫困发生率25%,留守儿童过半,医疗教育欠账严重...照片上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刺痛了秦墨的心。
“省委主要领导特意批示。”市长展示文件复印件,“‘秦墨同志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展现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正是脱贫攻坚战最需要的’。”
重担如山,但退路已断。秦墨沉默良久,在全体常委注视下,缓缓收回辞职信。
“我服从组织安排。”声音干涩,却掷地有声。
散会后,市长单独留下他:“我知道你的难处。但小秦啊,人生有些担子,放下了会后悔一辈子。”
回到家,秦墨对等待的林芷若苦笑:“我又食言了。”
妻子却温柔拥抱:“我早知道会这样。你要真能放下那些孩子不管,就不是我认识的秦墨了。”
赴任前夜,秦墨收到试点区群众托人带来的礼物——一张三市百姓联名按手印的“万民伞”,上面写着:“秦书记,昌平需要你,我们也等你回来。”
摸着密密麻麻的手印,秦墨热泪盈眶。
昌平县的欢迎仪式简单却隆重。面对全县干部,秦墨的就职发言出乎意料地简短:
“我来,不是当官,是做事。做不好,我自己走人。”
当晚巡查县城,看到破旧的校舍、昏暗的街灯,秦墨在日记中写下:“这里比山阳更穷,但百姓的眼神一样充满期盼。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深夜,他给林芷若发短信:“对不起,又让你独守空房。等昌平脱贫,我一定补你一个蜜月。”
妻子回复:“我等你。但记住,我要的是活着的丈夫,不是烈士证书。”
窗外,昌平的星空格外明亮。秦墨知道,这条仕途他注定走到底了。不是为官职,是为那些需要他的人。
而此刻他还不知道,这场看似被迫的任命,将开启他人生最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