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试点深耕
八月的清河市,骄阳似火。区域协同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秦墨带领团队扎进具体项目,开始啃硬骨头。
第一个突破口选在了最棘手的跨市公交线路问题上。清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平市高新园区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但因为分属不同地市,两万多职工每天要绕行30多公里通勤。
周一早晨七点,秦墨带着交通局同志出现在开发区公交站。等车的职工们围着他们诉苦:
“每天上下班三小时,孩子都顾不上!”
“要是能直通南平,半小时就能到!”
实地调研后,秦墨召开协调会。两市交通局负责人各执一词:
“跨市公交涉及运营补贴、事故处理、票务分成,太复杂。”
“不如各管各的,省事。”
秦墨把调研照片投影出来:“职工们每天多绕行30公里,一年就是上万公里,这是多大的浪费?我们搞试点,就是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他提出创新方案:成立跨市公交公司,两市按客流量比例出资;统一票价,扫码支付;事故处理按属地原则,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方案好,推进难。最大的卡点在利益分配上。南平市担心为他人做嫁衣,清河市顾虑补贴压力。
关键时刻,秦墨算了一笔经济账:“直通公交能让开发区企业每年节省通勤成本3000万,职工多出休息时间能创造更大价值。这对两市是双赢!”
数据说服了各方。两周后,清河-南平跨市公交一号线开通。当天,职工们敲锣打鼓,给试点办送来锦旗:“一线连双城,便民暖人心。”
首战告捷,秦墨立即转向更复杂的产业协同。
清河市的装备制造和南平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秦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发现两市产业其实互补:清河强在制造基础,南平强在研发能力。
他提出“研发在南平,制造在清河”的协同方案,却遭到两地企业强烈反对:
“凭什么让我们迁生产线?”
“我们的核心技术不能外泄!”
面对阻力,秦墨改变策略。他先组织两市企业家互访,让清河企业看到南平的技术优势,南平企业了解清河的制造能力。又请来省工信厅专家,分析协同发展的市场前景。
最妙的是,他促成首个示范项目——南平某芯片设计企业与清河某精密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结果让人惊喜:成本降20%,效率提30%。
示范效应下,更多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秦墨趁势建立“产业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对接、金融支持一站式服务。
但真正的硬仗在生态治理上。清河上游的南平化工厂排污,下游清河百姓受害,纠纷持续十年。这次试点,秦墨决心彻底解决。
他组织联合监测组,在跨界断面24小时监测;聘请第三方机构评估生态损失;更重要的是,创新提出“生态补偿+产业转型”方案:
上游企业每减排一吨污染物,下游按标准补偿;补偿资金专项用于上游企业技术改造和职工培训。
这个方案遭到化工厂强烈抵制。厂长带着职工到试点办“讨说法”:“关停工厂,我们吃什么?”
秦墨没有回避,直接到厂里召开职工座谈会。他承诺:“不是简单关停,是帮助转型。技术升级资金试点办帮争取,职工培训我们组织,新项目我们引进。”
真诚打动人心。更让职工信服的是,秦墨请来环保专家,现场演示新技术如何让企业更环保更盈利。
三个月后,化工厂完成技术改造,排污达标,成本反降5%。下游百姓送来“治污惠民”的牌匾,上游职工送来“转型帮扶”的锦旗。
试点一周年时,成果令人惊喜:
跨市公交运送旅客超百万人次;
产业协同带动投资50亿元;
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推广;
更重要的是,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通勤时间短了,就业机会多了,环境变好了。
省委考核组来验收时,老农王大爷拉着组长的手说:“领导,这个试点好!以前跨市办个事跑断腿,现在公交直达;以前河水臭得不能浇地,现在能洗菜了!”
总结会上,曾经最反对的南平市领导感慨:“秦主任用实事证明,协同发展不是谁吃亏谁占便宜,而是共创共赢。”
但秦墨没有沉醉在成绩中。深夜,他在试点办修改下一步方案,重点标注:医疗资源共享、教育合作、社保互通...这些都是关乎民生的硬任务。
林芷若来送夜宵,见他专注的样子,轻声问:“这么拼,值得吗?”
秦墨抬头,眼中闪着光:“值得。今天有个大妈告诉我,她跨市看病的钱能直接报销了。就为这个,值。”
窗外,万家灯火。秦墨知道,试点深耕的路还长,但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为百姓带来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而这,正是他坚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