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风暴前夕
七月的山阳县,热浪翻滚。港资旅游度假区项目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但秦墨心头却笼罩着一层阴云。
上次那个神秘的威胁电话后,表面风平浪静,但他敏锐地感觉到,暗处的眼睛从未离开。更让他不安的是,近来到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人明显增多,话里话外都在打探项目进展和个人动向。
周一早晨的县委常委会上,李书记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省委巡视组即将进驻山阳,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常规巡视。消息一出,会场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这次巡视重点是脱贫攻坚和项目建设。”李书记目光扫过全场,“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如实汇报工作。”
散会后,周副县长“恰好”和秦墨同路,状似随意地问:“小秦县长,巡视组来,你们那几个港资项目是重点吧?准备得怎么样了?”
秦墨心中警铃大作,表面不动声色:“按规矩准备,欢迎巡视组指导。”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让秘书调来巡视组名单。组长是省纪委副书记郑国明,以铁面无私着称;组员中,有两人来自审计厅,一人来自组织部。阵容强大,意味深长。
当晚,秦墨约见在省纪委工作的党校同学,得到更详细的信息:这次巡视并非“常规”,而是有人多次举报山阳在招商引资中“存在违规操作”,巡视组是带着线索来的。
“老秦,你最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同学委婉提醒,“举报信直接寄到了省委主要领导那里,分量不轻啊。”
秦墨心中一沉。他首先想到港岛炒股的事,但同学摇头:“不是这个。举报重点是你引进港资项目中‘利益输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真相大白。这是冲着他最在意的项目来的。
巡视组进驻那天,县委大院气氛肃穆。动员会上,郑组长语气严厉:“巡视是政治体检,希望大家端正态度,配合工作。”
谈话从县委书记开始,接着是县长、副书记...轮到秦墨时,已是第三天下午。谈话室简单整洁,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秦墨同志,请你谈谈引进港资项目的决策过程。”郑组长开门见山。
秦墨沉稳应对,从项目论证到集体决策,从风险评估到合规审查,对答如流。他特意强调:“所有流程都有会议纪要可查,所有环节都经过法律审核。”
郑组长不置可否,突然问:“听说你在项目谈判中,多次否决了更优惠的条件?”
这个问题很刁钻。秦墨心中凛然,如实回答:“是的。比如港方曾提出控股要求,我坚持县里占股51%;对方要减免税收,我坚持依法纳税。我认为,合作要互利共赢,不能牺牲长远利益。”
记录员笔尖沙沙,郑组长目光如炬。谈话持续两小时,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结束时,郑组长只说了一句:“情况我们了解了。”
走出谈话室,秦墨后背湿透。他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果然,巡视组开始重点核查港资项目。调阅档案、约谈人员、实地查勘...工作细致入微。更让秦墨不安的是,巡视组单独约谈了项目组的几个关键人员,包括财务小张和招商局副局长。
周五晚上,小张悄悄来到秦墨办公室,神色紧张:“县长,巡视组今天问我,谈判期间有没有接受过港方宴请,还特别问起您和港商陈总的关系...”
秦墨心中一沉。陈总是项目主要投资方,为人豪爽,确实在港岛请项目组吃过便饭,但完全是公务往来。这事可大可小,全看怎么解读。
更棘手的是,巡视组开始延伸调查,甚至问到秦墨的个人情况。有熟人透露,组里有人对“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特别关注。
山雨欲来风满楼。县委大院里,各色人等的表演开始了:有人主动靠拢表忠心,有人悄然疏远划清界限,更有人开始散布“秦墨要出事”的谣言。
最让秦墨心寒的是王县长的态度转变。在项目协调会上,这位曾经的支持者,开始对港资项目提出各种“慎重考虑”的建议。
面对压力,秦墨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以静制动。他每天照常工作,深入工地解决实际问题,对谣言充耳不闻。唯一的变化是,他让办公室详细记录每天的工作行程,形成完整的工作日志。
关键时刻,林芷若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妻子不仅细心整理所有项目资料,还帮他分析形势:“举报人选择这个时候发难,是想借巡视组这把刀。越是这样,越要沉住气。”
转机出现在巡视中期。郑组长突然带队暗访项目工地,恰好遇到秦墨在解决拆迁户安置问题。当时正值酷暑,秦墨和群众坐在树荫下开会,汗湿衣背,却耐心倾听每个诉求。
“郑组长,你们怎么来了?”秦墨惊讶起身。
“路过。”郑组长看着眼前的情景,目光深邃。
事后得知,那天的“巧遇”其实是有人精心策划,想拍秦墨“作秀”的证据。但秦墨与群众自然互动的情景,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证明。
更让秦墨意外的是,曾经被他帮助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龙山乡的村民联名写信,古寨的老人派代表到巡视组驻地,河口镇的药农送来锦旗...这些朴实的举动,比任何辩解都有力量。
巡视结束前,郑组长单独约见秦墨。这次,他的语气缓和许多:“秦墨同志,这段时间我们听到各种声音。你怎么看?”
秦墨沉思片刻,诚恳地说:“郑组长,我年轻,工作中肯定有不足。但我敢说,每一个决策都是为了山阳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
郑组长久久注视着他,最后说:“山阳的干部群众,对你评价很高啊。”
巡视组离开那天下着雨。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车队远去,心中五味杂陈。这场风暴看似过去,但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可能才刚刚开始。
晚上回家,林芷若做了一桌好菜。吃饭时,她轻声说:“今天爸打电话,说有人去维修铺打听你的事。”
秦墨筷子一顿:“打听什么?”
“问你家境,问咱俩怎么认识的...”林芷若握住他的手,“不过爸什么都没说。”
秦墨心中温暖,更涌起一股豪情。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无惧风雨。他要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自己的选择。
月底,项目一期工程提前竣工。剪彩仪式上,曾经质疑声最大王县长,亲自为秦墨披上红绶带。台下,群众掌声雷动。
但秦墨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双阴冷的眼睛。他清楚,这场斗争远未结束。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
夜深人静,秦墨在日记上写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窗外,雷声隐隐,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