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的考据文章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经久不息。在“文明星河”App内部,这篇文章早已被封神,其引发的讨论、衍生出的二次创作(比如有人根据其内力运行假说绘制了更精美的人体经络动态图,甚至制作了3d动画)依旧热度不减。而在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这篇横跨古典哲学与虚构武学的奇文,也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来,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啧啧称奇,甚至一度登上了某个知识类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尾巴。
“跪求‘故纸堆’大神真实身份!”
“这知识储备也太恐怖了,到底是哪位国学泰斗的小号?”
“我宣布,从今天起,‘故纸堆’就是我新的偶像!”
“有没有可能,这真的是某个隐世门派的传人,出来抛砖引玉了?”
网络上关于“故纸堆”真实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从退隐的大学教授,到深居简出的道门高人,再到某些研究机构的顶尖学者,各种可能性都被热心的网友扒了个遍,却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这种神秘感,反而更加助长了大众的好奇心与崇拜情绪。
就在这波寻找“故纸堆”的热潮达到顶峰时,清言书院新一轮的线下讲书活动,如期而至。
依旧是那座古色古香的庭院,依旧是熙熙攘攘、翘首以盼的听众。不同的是,这次到场的人群中,除了忠实的故事爱好者,还混入了不少带着考据目的而来的学者、媒体人,以及无数通过直播镜头密切关注着的线上观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以往更加热烈的期待感。
沈清言一袭青衫,缓步走上讲台,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今天汇聚于此的信力,比以往更加厚重,其中那股代表着“钻研”与“求知”的淡金色信力,占比明显提升。显然,很多人是带着问题和对深层次文化的渴求而来的。
他今日讲述的,依旧是金庸武侠体系中的精彩片段,但在讲解到涉及武学原理、尤其是与阴阳刚柔变化相关的招数时,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仅仅描绘其威力与意境,而是话锋微微一转。
“……故而,这掌法之精要,并非一味刚猛,须知‘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之理,其中分寸拿捏,存乎一心。”沈清言声音清朗,回荡在庭院中,“说到武学原理与天地哲理的关联,近日,我在‘文明星河’App上,看到一篇颇为有趣的考据文章。”
他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乎所有观众,无论是现场还是线上,都瞬间竖起了耳朵,心中隐隐有了猜测。
果然,沈清言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带着欣赏的笑意,继续说道:“是一位Id名为‘故纸堆’的道友所着,题为《论‘降龙十八掌’招式名与《周易》卦象的映射关系及内力运行假说》。”
“哇——!”
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呼和热烈的议论声!线上直播的弹幕更是瞬间爆炸,密密麻麻地覆盖了整个屏幕:
“来了来了!沈先生提到了!”
“官方认证!这是官方认证啊!”
“沈先生也看了那篇文章!”
“道友!沈先生称呼‘故纸堆’为道友!这称呼太有味道了!”
沈清言略微停顿,等待现场的声浪稍稍平息,才继续不疾不徐地说道:“此文引经据典,逻辑缜密,虽为假说,然其思辨之深,立意之高,于武学哲理层面,颇有独到之见解。尤其将招式意境与《周易》卦象变化相联系,抽丝剥茧,层层推演,可见作者于易理研究,已得三昧。”
他的评价清晰而肯定,虽然没有直接说“这篇文章说的对”,但“已得三昧”(佛教用语,指其精髓、奥妙)这四个字,无疑是从一个极高的层面,肯定了“故纸堆”研究的价值与深度!这几乎等同于间接承认,其构建的理论模型,是触及到了某种“真实”或至少是“高维意境”的!
“望这位‘故纸堆’道友,能秉持此心,再接再厉,于我华夏文明之海中,探骊得珠,为吾辈展现更多智慧之光芒。”沈清言最后含笑说道,语气中充满了鼓励与期许。
这番话,通过直播信号,瞬间传遍了全网!
“沈清言公开称赞‘故纸堆’!”
“官方盖章!考据大神得到本尊认可!”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故纸堆’大神牛逼!”
“求问现在去抱‘故纸堆’大神大腿还来得及吗?”
“沈先生这是隔空喊话啊!‘故纸堆’大神你听到了吗?”
整个“文明星河”App社区乃至整个网络都沸腾了!沈清言的这番隔空互动,无疑是将“故纸堆”的声望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其个人账号下(虽然他从不互动)的粉丝数再次暴涨,那篇神文的阅读量和点赞数也突破了新的记录,带来的海量“文脉积分”使得他在总榜上的位置更加稳固,仅次于石德昌老师傅和几位早期贡献极大的创作者。
然而,“故纸堆”本人,依旧沉默。仿佛沈清言的公开称赞,也只是一缕清风,拂过他那名为“故纸堆”的网络外壳,未能激起丝毫涟漪。
这种“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更加激起了全民寻找“故纸堆”的热情。网友们自发组织的“寻神小队”层出不穷,各种分析他行文习惯、知识结构、甚至偶尔流露出的地域性词汇的帖子铺天盖地。一些媒体也嗅到了巨大的流量气息,加入了这场全民寻人游戏。
就在这喧嚣鼎沸之时,东部沿海某座二线城市,一所普通的重点高中里,正值下午放学时分。
学生们如同潮水般涌出校门。人群中,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身形清瘦、年纪约莫四十岁上下,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浅蓝色衬衫的男老师,正推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随着人流缓缓向外走。他脸上带着一丝授课后的疲惫,但眼神沉静,步伐稳健。
他叫李慕玄,是这所高中高二年级的物理老师,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刚走出校门没多远,早已守候在校门外多时、眼尖的几名记者立刻如同发现了猎物的猎犬般围了上来,长短不一的话筒瞬间递到了他的面前。
“李慕玄老师!请问您就是‘文明星河’App上的‘故纸堆’吗?”
“李老师!您对沈清言先生公开称赞您有何感想?”
“您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为什么会写出那样一篇涉及古典哲学和武学的考据文章?”
“您隐藏身份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记者们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来,周围的学生和家长也纷纷好奇地驻足围观,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李慕玄老师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阵仗吓了一跳,下意识地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他的身份之所以暴露,是因为一位细心的网友通过比对一篇他早年发表在某物理学刊物上、署名本名的科普文章中的某些独特句式和分析逻辑,与“故纸堆”的行文风格高度相似,顺藤摸瓜才最终锁定。学校方面也在之前接到过一些询问电话,但都被李老师低调处理了,没想到记者们还是直接堵到了校门口。
看着眼前急切期待的记者和越来越多围观的人群,李慕玄知道,今天怕是躲不过去了。他轻轻叹了口气,将自行车支好,面对着镜头,神情恢复了作为教师的从容与镇定。
“是的,我是‘故纸堆’。”他坦然承认,声音平和,带着理科教师特有的清晰条理,“关于沈先生的称赞,我很感谢。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灵感。”
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追问:“李老师,您是一位物理老师,教授的是现代科学,为什么会对《周易》这种古典哲学和虚构的武功如此有研究,还能写出那样一篇令人震惊的考据文章呢?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跨界?”
这个问题,也正是在场所有人心中的疑惑。一个整天和牛顿定律、电磁场、量子力学打交道的物理老师,怎么会沉迷于故纸堆,还能研究得如此精深?
李慕玄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介于无奈和觉得有趣之间的笑容,他再次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清澈而睿智。
“这并不矛盾。”他的语气十分理所当然,“万物之理是相通的。”
他顿了顿,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释:“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从宏观的天体运行,到微观的粒子运动,都遵循着特定的法则。而《周易》这样的古典哲学,试图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抽象法则和模式。两者一个侧重于实证和定量,一个侧重于思辨和定性,但在底层逻辑上,都在探寻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
“至于武功内力……”他笑了笑,带着一种理科生的幽默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它存在,也无非是一种更精密、更高效、或许还涉及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场和能量形式的 能量运用方式 罢了。‘降龙十八掌’刚猛无俦,可以看作是宏观动能和势能的剧烈转化与释放;‘凌波微步’的精妙,或许涉及到了复杂的矢量叠加和时空感知。我做的,不过是尝试用一套相对自洽的逻辑体系,去解释另一种逻辑体系下的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思维训练。”
这番解释,清晰、冷静,又带着一种独特的理性魅力,瞬间让在场众人都愣住了。
好一个“万物之理是相通的”!好一个“能量运用方式”!
谁能想到,那篇引经据典、充满古风古韵、仿佛出自某位国学大师之手的考据雄文,其作者竟然是一位高中物理老师?而他研究武学的初衷,竟然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训练”?
这反差实在太大了!但也……莫名地有说服力!
“那……李老师,您以后还会继续发表类似的考据文章吗?”另一名记者赶紧问道。
“如果有时间,有灵感,会的。”李慕玄点了点头,“知识没有界限,探索永无止境。无论是物理公式,还是周易卦爻,都是人类试图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工具。能通过‘文明星河’这个平台,与这么多人交流探讨,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他又回答了几个问题,态度始终谦和而理性,随后便以要回家备课为由,礼貌地推着自行车离开了。留下身后一群若有所思的记者和兴奋议论的围观者。
很快,“‘故纸堆’真实身份曝光!竟是高中物理老师!”、“物理老师告诉你:内力是一种能量运用!”等话题,再次席卷网络。
网友们的评论更是充满了欢乐:
“我给跪了!原来大神就在我身边?哦不,是我当年物理没学好,不配认识大神……”
“理科学霸的浪漫:用物理思维解构武侠!”
“李老师:不好意思,我只是把你们感性的武侠,用理性的公式重新推导了一遍。”
“这很科学!没毛病!”
“所以说,学好数理化,走遍武侠都不怕?”
清言书院内,沈清言也通过网络看到了李慕玄接受采访的视频。看着那位戴着眼镜、一脸理性的物理老师,用平静的语气阐述着“万物之理相通”,他不由得莞尔一笑。
“果然,大隐隐于市。”他轻声自语,“一位高中物理老师……太初,看来我们的文明基因,隐藏得比想象中更深,也更具适应性。”
“肯定。该个体思维模式兼具逻辑严谨性与跨维度联想能力,其产出的信息结构对本系统具有高兼容性。建议保持关注。”
沈清言微微颔首。李慕玄的出现和他的解释,仿佛为这股由民间智慧掀起的考据热潮,注入了一股坚实的理性基石。这让他对未来引导信力生态、激发更多高质量智慧产出,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信心。
与“故纸堆”的这次隔空互动,圆满落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仍在持续发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许多人对待传统文化、对待知识、乃至对待世界的方式。文明的星河,正因为这些看似普通,实则内蕴光芒的个体,而变得更加璀璨、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