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星联盟虽未参与锻盟方面的会议,却也在内部紧急召开了针对蚀月之门异常波动的专项会议。事实上,他们早料到外界会冒出“交由紫星联盟处理”的说法——正如众人所判断的,这更像是各方势力在压力下的权宜之选,而非对其能力的认可。毕竟“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的潜台词里,本就藏着“矮个子暂避”的无奈,紫星联盟对此看得通透。
论及紫星联盟的根基,短板本就明显:紫星本土资源匮乏,整体实力更是远逊于莫兰人,连莫兰人都不屑将其视作对手。更直观的是,紫星抗争了上百年的沧澜界侵略者,不过是莫兰皇室流放的弃子王爷麾下势力;即便如今紫星反攻至沧澜界,所占据的地盘也仅是那弃子王爷手下一名侯爵的属地——这般境况,足见其文明层级、技术储备与军事力量均有不足。
可界门破碎绝非小危机:它意味着要维系紫星与沧澜界的联系(哪怕是补救性联系)、保障殖民地人员安全(或为其寻退路),甚至可能需要掌握修复界门的技术。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资源、顶尖的技术支撑与统筹各方的硬实力,而这恰恰是紫星联盟所欠缺的。
再看外部支撑,更是近乎空白。此前各方势力“停止扩张、控制历练人数、减少人员损失”的决定,本质是收缩自身投入,而非向紫星联盟提供支援。锻盟、神盟等势力手握界门碎片(神盟甚至用其推进“破坏者计划”),却未提过共享碎片或相关技术;各大家族也只是“甩锅”而非协同。紫星联盟若想独自应对,缺资源、缺外力,更缺对抗界门破碎的核心能力——比如修复界门的技术、稳定两界联系的手段等。
说到底,“交给紫星联盟处理”更像是各方暂时规避风险的策略,而非其真能扛下危机。若界门真现破碎迹象,紫星联盟恐难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届时要么需打破“收缩”态势,由各方势力重新联手,要么只能接受“殖民地成无根之萍”的结局。
最终,紫星联盟敲定的应对方案只有一条:“保持稳定,能拖就拖,团结各个势力,寻求解决办法。”文件内容具体如下:
一、“保持稳定”:筑牢内外基本盘,避免危机前置
这一步是应对危机的基础,核心是“不添乱”,先稳住现有局面再谈其他。
- **内部稳民心**:联盟第一时间封锁了“界门可能破碎”的详细风险评估,仅向核心成员与殖民地各大势力管理层通报“蚀月之门出现波动,需加强管控”,对外则以“常规能量异常”为由发布安抚公告,避免紫星本土与殖民地因恐慌出现秩序混乱。毕竟紫星资源本就匮乏,一旦民众因“无法返回母星”的猜测哄抢资源,或殖民地人员擅自逃离引发冲突,只会提前耗尽联盟本就有限的管控力。
- **殖民地稳运转**:针对沧澜界的紫星殖民地,联盟紧急调配了一批基础物资(如粮食、能源核心),要求各殖民地缩减非必要消耗,同时增派了3支巡逻队,一方面控制好两界战场,防范沧澜界本土势力(如那名侯爵的残余部众)趁乱袭扰,另一方面严格管控人员进出——除必要的矿藏开采与基地维护人员外,暂停所有非紧急的人员调动,防止因人员流动加剧界门周边能量扰动,也避免后续若真断联,分散的人员更难统筹。
- **与莫兰人“稳关系”**:虽明知自身实力远逊于莫兰人,但联盟仍暗中通过此前与莫兰底层商贩建立的零星渠道,释放“紫星无意在沧澜界扩张,仅求自保”的信号。他们清楚,莫兰人虽不屑于紫星,但界门若碎,紫星殖民地滞留沧澜界,难免与莫兰人属地产生资源摩擦,若此时被莫兰人视作“麻烦”,可能不等界门破碎,就先遭其清剿,因此“暂时稳住莫兰人,不引火烧身”是稳定策略的关键一环。
二、“能拖就拖”:以保守措施换缓冲期,为“寻办法”争时间
“拖”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基于“硬实力不足”的务实选择——既然短时间内无力解决界门根本问题,就尽量延缓危机爆发,为后续可能的破局攒机会。
- **实时监测+临时加固**:联盟调派了旗下最顶尖的3名“星能研究者”,携带仅有的2台高精度能量检测仪进驻蚀月之门附近的观测站,24小时监测波动频率与能量衰减速度,每日汇总数据建模,预判界门可能破碎的窗口期(是半月内?还是三月内?)。同时,他们尝试用紫星现有的“聚能水晶”在界门周边布设简易能量阵,虽无法修复核心损伤,却能通过“补能缓冲”暂时抑制波动幅度,争取让界门“多撑一阵”。
- **放缓“非必要动作”**:主动暂停了紫星在沧澜界的两项计划:一是原本拟在殖民地周边开拓的新矿点勘探,二是针对沧澜界本土势力的“小规模清剿行动”。这两项动作虽能短期获利或拓土,但前者需动用大型设备,可能引发能量共振;后者可能激化冲突,导致联盟分神——与其冒加速危机的风险,不如收缩动作,把资源与精力集中在“保界门、保人员”上,用“牺牲短期利益”换时间。
- **规避“甩锅式压力”**:对于锻盟、神盟等势力可能抛出的“让紫星联盟牵头解决”的要求,联盟提前制定了应对话术:对外强调“紫星资源有限,需各方数据支持”,主动提出“愿配合收集界门波动数据,但技术层面需依赖各位援手”,既不直接拒绝扛事,又以“需要协助”为由把压力分摊回去,避免被强行推到前台后因无力解决而更快崩盘,本质是“用话术拖节奏”,不让自己成为各方势力“弃子”。
三、“团结各个势力”:以共同风险为锚,撬动有限支援
紫星联盟清楚,单靠自己绝无可能应对界门破碎,因此“团结”是核心破局点,只是这“团结”需用策略撬动,而非空喊口号。
- **抓“共同损失”做文章**:联盟计划3日内向锻盟、神盟及各大家族发送一封“联合研判函”,函中不强调“紫星需帮助”,而是重点列明“若界门破碎,各方损失清单”:比如锻盟在沧澜界的矿石运输线将中断,神盟“破坏者计划”依赖的界门碎片能量可能因两界断联而不稳定,各大家族派往沧澜界历练的子弟将被困——用“大家都要遭殃”的现实,替代“紫星求支援”的弱势姿态,试图让各方意识到“帮紫星也是保自己”。
- **以“低姿态换资源”**:针对手握界门碎片的势力,联盟不奢求“共享技术”,而是提出“有偿交换信息”:比如紫星可开放殖民地的部分矿藏开采权(前提是对方提供界门碎片的基础能量数据),或承诺“若后续找到稳定通道,优先保障提供援助势力的人员往返”。他们知道自己没资本谈“合作平等”,只能用“让渡小利”换关键信息,哪怕只是多了解一点界门碎片的特性,也比闭门造车强。
- **拢“边缘势力”攒声势**:除了锻盟、神盟等大势力,紫星联盟还计划联系沧澜界内其他“小玩家”——比如同样在沧澜界有少量据点的异族部落、或与大家族有利益冲突的中小势力。这些势力虽实力不强,但也怕界门破碎,联盟打算以“共同建立应急通讯网”“共享界门波动预警”为纽带,把它们拢到一起,形成“多数势力都关注此事、需共同应对”的声势,间接向大势力施压,避免自己被彻底孤立。
四、“寻求解决办法”:两条腿走路,务实求存
这是联盟策略的核心目标,但受限于实力,他们的“寻求”更偏向“保底求存”,而非“彻底解决界门问题”。
- **短期:找“备选通道”**:联盟秘密派出了5支勘探小队,分赴沧澜界与紫星的“古界门遗迹”(包括此前破碎界门的残存区域),任务不是修复界门,而是寻找“可能的临时空间裂隙”——哪怕是只能容纳少量人员通过的小通道,也好过界门碎后彻底断联。同时,他们也在梳理紫星现存的“空间类奇物”(哪怕是传说级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想试试能否用奇物临时打通“应急通道”。
- **中期:研“碎片基础用”**:联盟从自己仅有的3块界门碎片(是早年从沧澜界战场捡回的边角料)入手,组织研究者拆解碎片的能量运行逻辑,不求“修复界门”,只求搞懂“碎片能否稳定小范围空间”——比如若碎片能形成“微型空间锚”,或许能在界门破碎后,为殖民地撑起一个短期的“空间屏障”,延缓其“无根之萍”的崩溃速度。
- **长期:抱“潜在助力”希望**:他们没放弃关注“意外变量”——比如像胡刀、米娅所属的梦雅集团这类“有特殊资源(如三千这样的时空能力者)”的势力,或是沧澜界内可能掌握空间技术的隐秘存在(哪怕是莫兰皇室流放王爷的旧部,若有相关记载也值得尝试接触)。联盟甚至暗中交代殖民地管理层:“若遇到任何可能与‘空间、界门’相关的线索,无论大小,第一时间上报”——他们知道自己没牌可打,只能寄望于“意外破局”,哪怕希望渺茫,也得攥着这根“救命稻草”。
说到底,紫星联盟的这套方案,处处透着“量力而行”的谨慎:知道自己扛不起,就先“稳”住别塌;知道硬拼没用,就“拖”着等机会;知道没人主动帮,就用利益“拢”势力;知道难有彻底解法,就先求“能活下去”的保底——与其说是“应对策略”,不如说是资源匮乏、实力弱势下的“求生预案”,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也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所以说到底,“交给紫星联盟处理”更像是各方暂时规避风险的策略,而非紫星联盟真能扛下危机。若界门真的出现破碎迹象,紫星联盟恐怕很难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届时要么需打破此前的“收缩”态势,由各方势力重新联手,要么只能接受“殖民地成无根之萍”的结局。
最后紫星联盟讨论结果就一条:“保持稳定,能拖就拖,团结各个势力,寻求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