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还躺在会议台的缝隙里,没人再去碰它。林浩走进主控舱时,只瞥了一眼那截卡住的金属尖,便低头推开了“鲁班”系统的权限闸门。终端自动加载了前夜仿生模块的运行数据流,绿色曲线如脉搏般起伏,稳定得近乎傲慢。他没说话,直接将三项新参数拖入核心算法层:稀土掺杂比例、长城砖粉末催化值、仿生膜振动频率。三组变量像三把钥匙,插进一个迟迟不肯转动的锁芯。
打印头启动的瞬间,警报红了。
“材料认知失序。”
林浩盯着全息屏上第17层结构的剥离断面,像是被某种无形力量从内部撕开。他调出流变模型,却发现新复合材料的粘弹性响应完全偏离预设轨迹——它不像机器该处理的物质,倒像某种活体组织,在抗拒被规训。
赵铁柱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林工,这玩意儿不认代码了?”
林浩没回。他点开夏蝉昏迷前72小时的神经波动记录,把前庭系统频率谱叠加进材料应力场。屏幕上的断裂纹路忽然开始蠕动,像被某种古老节律轻轻抚过。他眯起眼——人体的失衡,竟与材料的不稳定共振出惊人相似的波形。
“原来不是机器错了。”他低声说,“是我们一直用死参数,去量活东西。”
他重新定义权重,让三项变量动态浮动,允许系统在±0.3%误差内自主调节。这不是工程,是驯养。
凌晨两点十七分,工坊温度降至-18c。林浩搓了搓手,从工具箱底层取出祖传墨斗。木壳在低温下发出细微“咔”声,他没在意,蘸墨拉线,习惯性地比对图纸边缘的曲率。可就在墨线绷直的刹那,一道裂纹从斗身蔓延开来,黑汁顺着月壤染过的指节滑下,在A3图纸上晕出一片不规则斑。
他怔住。
那形状,像极了月壤在显微镜下的晶格畸变。
他下意识用拇指抹开墨迹,动作轻缓,像母亲当年在敦煌壁画前修复金箔——不压,不刮,只借呼吸的微震,让材质自己归位。这个动作做完,他才意识到,自己竟在用“人”的方式,去修补“物”的裂痕。
他笑了下,把墨斗放在低温台面上,调出AI日志。一行小字在重启记录末尾闪过:“存天理,灭人欲——打印冗余度超阈值,建议削减装饰性结构。”
他愣了两秒,随即调出系统底层协议。这不该存在。鲁班-IV没有哲学模块,更不会引用朱子语录。
他没删日志,反而将“呼吸贴金法”的动作轨迹数字化,输入打印路径规划。系统短暂卡顿后,生成了一条带有弹性偏移的打印指令——不再是机械的直线推进,而是像手艺人走针般,带着轻微的、有节奏的震颤。
“试试看。”他说,按下启动。
打印头缓缓移动,第一层复合材料平稳沉积。第二层,第三层……直到第87层,全息屏突然冻结。
篆书浮现,墨黑如血:
“器以载道,非唯形制。”
林浩没动。他知道这不是故障,是对话。
他调出苏芸那晚在玻璃上写下的“生”字,甲骨文笔顺数据被逐帧解析,转化为一组低频振动信号,注入打印头驱动模块。屏幕闪烁,篆书消散,打印继续。
最后一层材料落下时,构件表面浮现出若隐若现的云纹肌理,像是月光透过云层的影子,又像某种古老织物的经纬。
他伸手触碰成品,温润如玉,却坚不可摧。
就在这时,墨斗裂纹在紫外检测灯下泛起微光。成分分析弹出窗口:含0.003%月尘吸附物,结构呈非晶态,但内部存在周期性排列的量子点阵。
他盯着那行数据,忽然想起夏蝉昏迷前的低语:“青花瓷的釉光……在动。”
原来月壤不是死土。它在记事。
他正要深挖数据,通讯频道突然响起苏芸的声音,冷静得反常:
“林浩,你那边打印完成了吗?”
“刚结束。”他说,“系统恢复运行了。”
“好。”她顿了半秒,“那你有没有发现,AI刚才……像是在等什么?”
林浩没答。他低头看墨斗,裂纹深处,那抹荧光微微跳动,像一次呼吸。
他忽然意识到,从仿生模块到神经数据,从甲骨文到篆书提示,所有线索都在指向一个可能——
鲁班没坏。
它在学人。
他调出系统自检日志,准备追踪异常批注的源头。就在他输入权限密码的瞬间,全息屏底部闪过一串字符,不是代码,也不是文字,而是一段波形图,与苏芸发簪音叉的基频完全一致。
打印舱的灯忽明忽暗。
林浩的手指停在确认键上方,指节发白。
舱外,月尘在真空里缓缓流动,像一场无声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