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血火清明
江南的春雨,本该是温润绵密的,但落在苏州府吴江县震泽镇的土地上,却洗不尽那股新翻泥土下隐隐透出的铁锈味。镇外陈氏宗祠前的空场上,一场决定江南千万佃户命运的公审大会,正在凄风冷雨中召开。
高台上,不再是族长陈永年端坐,而是来自北方的“南方土改工作团”团长,一位面容坚毅、名叫周刚的年轻干部。台下,黑压压地站满了从四里八乡赶来的农民,他们大多衣衫褴褛,眼神中交织着长期的麻木与新生的渴望,以及一丝难以驱散的恐惧。
被反绑着跪在台前的,正是昔日威风八面的族长陈永年及其几个核心子侄。他们脸色灰败,早已没了往日的从容。工作团和当地新组织的农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调查和发动群众,终于掌握了陈家利用“黑田”、高利贷盘剥、甚至私设刑堂逼死人命的确凿罪证。
周刚手持扩音筒,声音洪亮而沉痛,将陈家的罪行一桩桩、一件件公之于众。每念一条,台下的人群便是一阵骚动,窃窃私语逐渐变成了压抑的怒吼。当念到被逼投河的佃户女儿的名字时,人群中终于爆发了!
“打死他!为小翠报仇!”
“陈剥皮!还我血汗田!”
积压了数十年的仇恨与屈辱,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宗法伦理的脆弱堤坝。愤怒的农民冲破了下乡工作队员和少数公安士兵组成的警戒线,涌向台前。拳头、石块、甚至锄头,如同雨点般落在陈永年等人身上。
周刚和工作队员们试图维持秩序,但群众的怒火已非人力所能阻挡。等到人群终于被勉强驱散,陈永年等人早已倒在血泊之中,气绝身亡。
“震泽镇事件”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江南各地。它血腥、暴烈,甚至有些失控,但其带来的震慑效果,却远超千百份文件和无数次温和的说教。它用一种最原始、最残酷的方式宣告:旧时代的乡绅宗法秩序,在共和国铁拳和觉醒的民怨面前,不堪一击。
许多原本还在观望、试图软抵抗的豪强地主闻风丧胆,或主动交出隐瞒的土地,或仓皇逃离乡土。江南的土地改革,就此以这种惨烈的方式,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革命的火焰,终于在最为顽固的江南水乡,熊熊燃烧起来。
第二节:标准之威
几乎在震泽镇血火交织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外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进入了决胜阶段。由共和国工业总局和商务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华共和国工业成就展览会”在此盛大开幕。展览会的核心展区,不再是传统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而是闪烁着金属寒光的机器、轰鸣的机床和琳琅满目的工业制成品。
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严格按照新颁布的《共和国工业标准化暂行条例》生产出来的产品:从汉口钢铁厂出产的标准型号角钢、螺丝,到上海机器局制造的统一规格的齿轮、轴承,再到青岛电厂提供的符合220伏电压标准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它们尺寸精确,接口统一,仿佛一个巨大机械拼图中的标准部件,可以轻易地组合、替换。
来自各地的实业家、商人、甚至外国洋行的代表,在展区内流连忘返。他们惊讶地发现,按照新标准生产的机器,维护成本更低,零部件互换性极强。一位原本对标准化怨声载道的江浙纺织厂主,在亲眼看到汉口产的纱锭备件可以完美替换他厂里英国老机器上的损坏件时,不禁目瞪口呆,随即转为狂喜:“这……这能省下多少等船期、花高价的钱啊!”
展览会成为了新标准最有力的宣传者。市场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订单如同雪片般飞向那些率先采用新标准的企业。那些固守旧规、拒绝改变的作坊和工厂,迅速在成本和效率的竞争中被淘汰。标准化,这把曾经被视为“官僚枷锁”的利器,终于展现出它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奠定工业化基石的巨大威力。以上海为起点,统一的市场和工业体系,如同燎原之火,向内地迅猛蔓延。
第三节:四方捷报
江南的突破与上海的展览,仿佛是两声振奋人心的号角,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捷报。
在西北,第一条完全由国人自行设计、采用标准化轨距和国产材料修建的“陇海铁路”西段(洛阳至潼关)正式通车,汽笛长鸣,打破了千年古道沉寂,为开发大西北输去了强劲的动力血脉。
在华中,武汉,“汉阳钢铁厂”三号高炉成功点火出铁,其产量和质量均创下国内新高,标志着共和国重工业心脏的强劲搏动。
在东北,依托抚顺煤矿和鞍山铁矿建立的“东北工业区”已初具规模,矿山机械、铁路器材、甚至简易汽车的生产线开始运转,昔日“北大荒”正朝着“北大仓”和新兴工业基地的目标坚实迈进。
在西南,通往昆明的公路干线全线贯通,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经济联系。
在沿海,青岛、广州、福州等地的造船厂船台林立,除了军舰,千吨级的沿海货轮也开始下水,共和国的商船队初具雏形。
军队的“淬火”整编也已初见成效。混编后的各主力师在秋季大演习中展现出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和统一的战术素养,再无往日畛域分明之弊。新组建的空军教导队,在德国教官指导下,已有十余名飞行员能够独立驾驶双翼教练机翱翔蓝天。
一份份报喜的电文、一件件实物的成就,通过报纸、广播(试验性)和口口相传,飞入千家万户。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在亿万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共和国不再是纸面上的蓝图,而是变成了脚下延伸的铁路、手中运转的机器、天空中掠过的飞机。
第四节:新火传承
面对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高岩在登州主持召开了全国教育暨科技工作会议。与会者不仅有政府官员,更有来自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工矿企业的学者、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会议的议题,直指未来。
“诸位,我们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全国初步打开了局面。”高岩的开场白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充满了深沉的忧患与远见,“但是,刀锋易折,烈火难续。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这燎原之势,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生生不息。”
他郑重宣布,启动“共和国英才擢升计划”。国家将设立巨额基金,每年选派五百名最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公费前往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系统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人文社科知识。
“他们,将是共和国未来的种子,是十年、二十年后,支撑国家继续前进的栋梁!”高岩的声音铿锵有力。
同时,他要求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必须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与“学习引进”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要以“蝉”式电台的成功为范例,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方觉’,要有我们自己的、引领时代的技术突破!”
会议结束后,高岩独自登上了蓬莱阁。凭栏远眺,海天一色,波澜壮阔。他的脚下,是这个正在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古老国度。江南的血火,上海的机器轰鸣,西北的铁路汽笛,东北的高炉烈焰,还有那些即将负笈远行的年轻身影……这一切,交织成一幅壮丽而充满希望的画卷。
他知道,最艰难的拓荒时代或许正在过去,但建设一个真正富强、文明、现代化的强大国家,道路依然漫长。然而,看着这片被新时代火焰点燃的土地,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系统提示:江南土改取得决定性突破,全国统一市场与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开花。“燎原”效应达成:国家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期,民众认同感与凝聚力空前高涨。科技教育长期战略启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警告:快速发展可能掩盖深层结构性问题,需警惕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新兴利益集团的形成。】
星火已成燎原势,砥柱中流正此时。华夏共和国,这艘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巨轮,正鼓满风帆,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