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陲,天山山脉一条人迹罕至的支脉脊线上,历经数月与严寒、狂风和缺氧的搏斗,一座银灰色的堡垒终于拔地而起。这就是“苍穹之眼”远程预警雷达网络的首个主探测站——“天山站”。它雄踞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地,俯瞰着广袤的疆域,如同一个沉默的哨兵,将冰冷的“目光”投向蔚蓝的苍穹。
巨大的抛物面天线阵列并非单一口径的“大锅”,而是由数十个相对较小的单元组成,按照张彬提出的分布式接收概念布局,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白色网状阵面,在稀薄而清澈的空气中,反射着刺目的阳光,森然指向东南方向的主要威胁轴线。天线阵下方,是依山势开凿或浇筑的坚固机房、指挥所和生活保障设施,所有建筑都采用了低矮和半埋式设计,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并抵御常年不止的烈风。
张彬站在刚刚建成的核心指挥室内,透过加强的观察窗,凝视着窗外那庞大的天线阵。空气中弥漫着新刷油漆、干燥水泥和精密电子设备特有的淡淡气味。指挥室内,崭新的专用雷达信号处理机柜发出低沉的运行嗡鸣,几名从总部抽调来的核心技术人员正在最后检查着各个子系统的状态。
然而,在这初步建成的成就背后,严峻的困境如同窗外凛冽的寒风,无孔不入。
“张总师,高海拔地区的低气压和昼夜巨大温差,对电子元器件的稳定性是极大的考验。”负责现场维护的工程师搓着冻得发红的手,汇报道,“特别是那些大功率发射模块和精密的低噪声放大器,散热和参数漂移问题比平原地区严重得多。我们已经采取了加强散热和恒温措施,但效果还有待观察。”
另一名负责天线的工程师补充道:“还有这天线阵面,看着坚固,但山口的风力实在太猛,阵风超过八级是常事。虽然结构设计时考虑了抗风,但长期的风载和震动,对天线的指向精度和表面形变肯定是持续性的挑战。维护人员在高空恶劣气候下进行检修,风险和难度都极高。”
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精密而脆弱的电子造物,与这片亘古以来就存在的、严酷而狂暴的自然环境之间,展开了一场无声而持久的对抗。设备的可靠性、人员的耐受性,无一不在经受着极限考验。
张彬点了点头,神色凝重。他深知,在这里,任何一点微小的故障或误差,都可能被极端环境放大,导致整个系统效能的急剧下降甚至失效。“严格按照维护手册操作,建立更密集的设备状态监测点。人员排班要科学,绝不能疲劳作业,安全第一。”他沉声吩咐,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巨大的“白色巨网”。
今天是“天山站”首次全系统联调,并进行功能性验证的日子。目标是一架从远方机场起飞的、模拟高空高速目标的试验靶机。
“系统自检通过!”
“发射机预热完毕!”
“信号处理机就绪!”
“数据链路通畅!”
一连串准备就绪的报告声在指挥室内响起。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开机!”
命令下达。低沉的嗡鸣声陡然提升了一个阶调,强大的电磁波从分布式的发射单元阵列中澎湃而出,如同无形的巨手,扫向远方的天空。指挥室正面墙壁上,那块巨大的、还带着些许电子管时代特征的光点显示屏亮了起来,绿色的扫描线缓缓旋转。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定屏幕。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除了固有的背景噪声光点,屏幕中央区域依旧一片空白。有人开始不安地挪动脚步。
突然,在扫描线划过某个方位时,一个微弱但清晰的光点在屏幕边缘跳了出来!
“捕捉到目标!方位角xxx,距离xxx!”操作员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
信号处理机的机柜指示灯疯狂闪烁,庞大的数据流正在被那台量身定制的机器快速消化。光点稳定地移动着,轨迹与试验靶机的预设航线高度吻合。
“跟踪稳定!初步航迹生成!”
指挥室内响起一阵低低的、如释重负的欢呼声。收获的喜悦冲淡了严寒与疲惫。“天山站”首战告捷,成功验证了从信号发射、接收、传输到处理的整个基础链路的功能性。分布式雷达的概念,在这片世界屋脊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每日签到已开启。是否签到?】
就在众人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时,张彬脑海中的提示音响起。他不动声色地回应。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海拔环境电子设备专用三防(防潮、防盐雾、防霉菌)涂层配方及施工工艺。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三防涂层!这正是当前“天山站”急需的物资!张彬心中一定,立刻记下,准备稍后以技术建议的形式,安排后方尽快生产并运抵各高海拔站点使用。
为了进一步测试系统极限,现场指挥下令进行短时间的全功率开机测试。更强的电磁波脉冲涌向天空,显示屏上的背景噪声似乎都因此活跃了几分。
然而,就在全功率测试开始后不到三分钟,在代表靶机的稳定光点附近,扫描线即将掠过另一个空域象限的刹那,一个极其微弱、速度极快、并且带着一个违反常规动力学的、短促而剧烈机动轨迹的细小光点,在屏幕上一闪而过!
它的出现是如此短暂,轨迹是如此诡异,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以为是自己眼花,或者是设备受到了某种未知干扰产生的噪点。
但张彬看到了。
他的瞳孔微微收缩,九转不灭体带来的超凡动态视觉和专注力,让他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个异常信号的每一个细节——它出现的位置、那瞬间超越常识的机动、以及其消失的突兀方式。
那不是靶机,也不是已知的任何飞行器。那是什么?
“刚才……屏幕右上角,是不是闪了一下?”一名紧盯着屏幕的年轻技术员不确定地小声嘀咕了一句。
“可能是电离层扰动或者随机噪声,继续关注主要目标。”现场指挥并未重视,目光依旧跟随着稳定的靶机信号。
张彬没有说话,他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那块已经恢复正常的显示屏,然后将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无垠的蓝天。
首站落成的喜悦犹在,但一个微小却不容忽视的疑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那个高速、高机动的微弱信号,是偶然,是错觉,还是……这片看似平静的苍穹之下,真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眼睛”,恰好被这刚刚睁开的“苍穹之眼”,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