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微型计算器的成功,如同在第七研究所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技术本身。它证明了张彬所倡导的系统思维、跨学科融合与极致精密化方向的正确性,也让张彬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尤其是在“雏鹰”计划即将开启更广阔舞台的背景下,培养一支具备同样思维方式和攻坚能力的核心团队,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然要求。
他将目光投向团队内部的年轻人,尤其是能源小组的小王、负责文档整理与技术绘图的年轻技术员小芳,以及另外几名表现出扎实基础和求知欲的组员。他们如同一块块未经充分雕琢的璞玉,缺乏的并非天赋,而是系统的引导和更广阔的视野。
张彬开始调整他的工作方式。他不再仅仅分派任务、验收结果,而是有意识地将项目分解为更具启发性的模块。在每周固定的项目进展讨论会上,他鼓励每个人不仅汇报进度,更要阐述遇到问题的思考过程、尝试过的解决方案以及背后的原理。当有人提出看似幼稚的设想时,他从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对方深入分析其可行性与潜在障碍,将每一次错误都转化为学习的机会。
“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答案往往不在单一学科的教科书里。”张彬在一次内部小型技术沙龙上,对围坐在一起的年轻组员们说道。他利用简易黑板,以正在攻关的电池高温稳定性问题为例,勾勒出一条贯穿材料学、电化学、固体物理乃至表面处理技术的知识链条。“要学会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从相邻甚至看似遥远的学科中寻找灵感和工具。”
他将脑海中【高效学习方法】的核心要义,剥离掉过于超前的部分,拆解为更符合当前认知的“目标分解-关联记忆-主动输出-定期复盘”的简化流程,传授给小王、小芳等几名核心成员。他要求小芳在整理技术文档时,不仅要记录“怎么做”,更要清晰阐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还有哪些可能的选择及其优劣”。很快,小芳整理出的报告,以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背景知识补充完善,成为所里各项目组争相参考的范本,甚至被钱所长点名表扬,要求推广其文档规范。
张彬发现,自己在讲解复杂技术概念时,组员们理解的速度和深度有了明显提升。他起初以为是大家基础渐厚、自己讲解更细致的缘故,直到脑海中的提示音给出答案。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知识传递效率优化法】
这套方法并非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根据受训者认知水平、调整信息呈现顺序与方式、利用类比与可视化、激发主动思考进而显着提升知识吸收与内化效率的系统性技巧。张彬意识到,自己近期的无意识行为,竟暗合了这套方法的部分原理。他立刻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套优化法,技术讲解变得更加深入浅出,关键要点更容易被捕捉和记忆,团队的整体学习曲线悄然加速。
最显着的成果体现在小王身上。能源小组在尝试一种新的电极材料烧结工艺时,连续数周被一个诡异的性能波动问题困扰——同一批材料,在不同批次实验中,有时性能优异,有时却远低于预期,反复排查设备、原料和操作流程,始终找不到确切原因。
张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小王:“不要只盯着材料和烧结炉本身。想想看,整个工艺流程中,有哪些变量是我们认为‘恒定’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微小浮动的?环境湿度?原材料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甚至是……操作人员手部带出的微量汗渍对极片的影响?”
小王受到启发,不再局限于传统思路,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对照实验,逐一排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看似不重要的辅助环节。最终,他将问题锁定在用于清洗模具的一种高纯度溶剂上。该溶剂极易吸收空气中水分,而不同天气下的空气湿度差异,导致溶剂中微量水分含量波动,进而影响了电极浆料在模具表面的铺展均匀性和后续的烧结效果。一个极其隐蔽的“小”变量,竟成了困扰项目数周的“大”障碍。
小王独立找到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那天,整个能源小组都沸腾了。这不仅意味着技术瓶颈被突破,更标志着一颗新的技术骨干正在冉冉升起。
消息传到钱所长那里,老所长特意把张彬叫到办公室,给他倒了杯茶,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赏:“张彬啊,看到你现在这样,我很高兴。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自己要能攻克难关,更要能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你能把心思放在培养年轻人身上,这是格局,也是远见。研究所的未来,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
张彬恭敬地接过茶杯:“所长,这都是他们自己肯学,我只是稍微引导了一下。”
离开所长办公室,张彬感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培养团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传递一种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一种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一种对国家使命的忠诚担当。他看到小王眼中日益增长的自信,看到小芳笔下越发缜密的报告,看到其他组员讨论问题时更加活跃的思维碰撞。
这股悄然成长的新生力量,如同星星之火,正在第七研究所这片沃土上蓄势待燃。而他,愿做那播撒火种、守护火苗的人。未来的征途,他将不再是孤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