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网络的中层投影突然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能量流像被挤扁的河床,在变形的接口处翻起浑浊的浪花。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比嵌套方案启动时跌了 200 点,ζ 星系的等比例嵌套参数在屏幕上闪着刺眼的红光,中层网络的曲率误差已达 17%,再这么下去,整座星巢可能像摞歪的积木般垮塌。
“必须加厚中层装甲!”ζ 工程师的机械臂扛来合金板,“等比例嵌套是宇宙工程的黄金法则,你们的斗拱不过是原始承重的权宜之计!” 可合金板刚焊上去,中层网络的变形就更严重了,能量流冲破一处接口,在控制中心的地面烧出道焦痕,护江力在
边缘抖得像狂风中摇晃的塔刹,王鲁班抱着个斗拱模型,用墨斗线在焦痕旁弹出道笔直的线。
“傻孩子,承重靠的是巧劲不是死力。” 老人将模型拆开,底层的 “坐斗”、中层的 “翘”、顶层的 “昂” 零件在桌上摆出清晰的层级,“你看应县木塔的斗拱,底层坐斗要扛一半重量,中层翘要传三成,顶层昂只负责两成调节,哪能一样粗笨?” 他用鲁班尺量着模型接口,“坐斗深 23.7 毫米(对应地脉能强度),翘长 17.3 毫米(对应星脉能传导),昂宽 7.3 毫米(对应星际脉能调节),这比例错一分就晃。”
银簪突然飞向模型,簪尖在坐斗底部停下,投射出的能量分布云图里,底层网络的能量密度果然是中层的 1.7 倍,顶层的 2.5 倍,与斗拱承重规律完全吻合。张叙舟恍然大悟 ——ζ 星系的等比例方案让三层承重相同,就像给纤细的翘施加与粗壮坐斗一样的力,不变形才怪。
“换燕尾榫!” 王鲁班掏出个燕尾形木楔,往模型接口一敲,原本松动的零件瞬间咬得死死的,“这榫头越受力越紧,防脱;再穿根竹销子(穿斗榫),把力传到底层,就像咱给梁架上销钉,再晃也散不了。” 他让张叙舟按这个结构调整网络接口,底层用深槽燕尾榫,中层加竹销传力,动作与他修复故宫角楼斗拱的手法分毫不差。
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突然尖叫 —— 当中层网络的承重比例降至 30%,变形幅度从 17% 骤缩到 3%!更惊人的是鲁班尺的魔力:王鲁班用尺上 “财” 位(23.7 厘米)校准底层接口,“义” 位(17.3 厘米)锁定中层角度,能量流瞬间像被驯服的溪流,顺着斗拱结构的纹路平稳流淌,内耗率从 37% 降到 7%,比任何合金加固都有效。
护江力的数字开始疯涨:→→。周伯通举着监测仪直哆嗦,屏幕上的善念值正往 119.9 亿冲,那些来自古建的千年斗拱数据在能量流中闪着光,“上昂短则轻,下昂长则稳” 的老话,与网络层级的负载规律重合度达 97%。王鲁班用刨子将一块木片削成 “昂” 的形状,往模型顶层一放,整个结构突然发出温润的嗡鸣,像木塔承接雨露时的共鸣。
最绝的是 “动态调节”。当模拟煞力流冲击顶层时,昂状接口竟像被风压的斗拱般微微抬起,将 30% 的冲击力通过翘传到坐斗,再分散到地脉节点,这与应县木塔在地震中 “晃而不倒” 的原理一模一样。“这不是被动承重,是会卸力的活结构,” 老人用手指敲着模型,“就像老木匠说的,好房子得会‘喘气’,好星巢也得会‘卸力’。”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合金板被堆木零件比了下去。数据库显示,王鲁班设定的 5:3:2 层级比例,与 73 号星球传来的 “星斗拱” 参数分毫不差,而老人工具箱里的竹销子,其纤维结构竟与网络传力通道的能量轨迹完全吻合,像用植物纤维设计的能量导管。
“量接口误差!” 王鲁班让张叙舟用游标卡尺测量,结果显示所有接口偏差都控制在 0.73 毫米内,这是他几十年修斗拱练出的 “手感”,比激光校准还准。当最后一个竹销插入中层接口,三层网络突然合成个整体,能量流在嵌套结构中画出的轨迹,与应县木塔的应力分布图完全重叠,连最细微的波动都分毫不差。
护江力最终飙到 ,网络投影在控制中心上空凝成座玲珑的木塔虚影,斗拱交错处的光纹,与王鲁班模型上的榫卯纹路完美重合。善念值稳定在 119.9 亿时,ζ 工程师突然对着斗拱模型鞠躬:“请…… 请传授‘会喘气的星巢’建造法!” 他的数据库正在疯狂下载 “鲁班尺能量刻度对照表”,而控制中心的地板上,散落的木屑在能量流中拼出个 “稳” 字。
王鲁班用墨斗在模型上弹了道对角线:“记住了,盖啥都得顺着力走,宇宙的力和木头的力没两样。” 他收起模型时,露出底座刻的一行小字:“大明永乐年造”,那字体竟与 73 号星球 “星斗拱” 参数库的签名笔迹相同,像六百年前的木匠早就给宇宙留了张图纸。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网络虚影上投下木格窗的纹路,三层嵌套的光晕与木塔的影子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星巢。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明白:所谓的宇宙工程学,或许早就写在地球的斗拱里,那些被榫卯咬合了千年的木头,藏着让星辰都稳如泰山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