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三角洲的晨雾裹着水汽,打在科考队的橡皮艇上。张叙舟的搪瓷杯悬在船头,杯壁的锈迹顺着浑浊的河水漫开,在水下织成张发光的网 —— 网眼处的能量流正以每公里 12% 的速度衰减,原本该注入恒河源的蓝白色能量,到这里只剩层淡淡的光晕,像快熄灭的烛火。
“衰减率超过临界值了。” 苏星潼的银簪刺入河面,簪尖蓝宝石投射的三维模型里,欧亚非河流源的能量传输链在雨林段出现明显断裂,“冈仁波齐的协同能量要穿过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才能抵达非洲,可这里的煞力残余像海绵,正拼命吸收能量。” 她指向模型中闪烁的红点,那里的能量特征与 1593 章水龙解体时的暗紫色晶体完全同源。
护江力的光晕泛起涟漪:→ 点。赵沧海举着青铜神雀贴近水面,神雀双翼展开的能量桥在雨林上空剧烈震颤,桥身的光带已变得透明如蝉翼。“每 15 公里就衰减 1%,再这样下去,到非洲时能量连零头都剩不下。” 他的火把在潮湿的空气里噼啪作响,照亮岸边盘根错节的气生根 —— 这些从树干上垂落的根系正缠着淡紫色的雾,雾中隐约可见梵文的 “阻滞” 二字。
一、气根的陷阱
橡皮艇钻进雨林腹地时,张叙舟突然按住船桨。水面下的树根正在蠕动,组成与恒河源涡旋相似的乱码图案,更诡异的是,每根气生根的尖端都顶着颗晶莹的水珠,水珠里浮着东南亚各国的河流争端记忆:湄公河的筑坝争议、萨尔温江的跨境污染、伊洛瓦底江的渔业冲突…… 这些记忆像细小的冰锥,扎进能量桥的光带,让护江力再降 100 点,跌至
点。
“是黑袍人的残余煞力。”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竖直绷紧,簪头的蓝光扫过片气生根,根系立刻爆出暗紫色的火花,“他们在雨林地脉里埋了‘滞能符’,专门吸收跨洲协同能量。” 她指向远处的树冠,那里的寄生藤正在编织张巨大的网,网眼处的能量流被挤压成细线,连青铜神雀的能量都难以穿透。
张叙舟的玉佩突然烫得他指尖发麻,低头时发现玉佩在船板上烙下串坐标 —— 北纬 13°45′,东经 104°55′,正是湄公河与洞里萨湖的交汇处。更惊人的是,坐标旁浮现出段水校实习时的笔记:“热带雨林的蒸腾作用能形成天然水循环,气生根是植物的‘输水管道’,可导水亦可储水。”
“反向利用它们。” 张叙舟突然将搪瓷杯浸入河水,杯壁的锈迹化作道赤光,顺着船桨注入水底的气生根。他想起 1994 年在西双版纳实习时,老教授用橡胶树的气生根演示 “植物导水原理”:“你堵死它的路,它就会另辟蹊径,不如顺着它的脉络走。” 此刻赤光在气生根里蜿蜒前行,像条找到河道的溪流,竟让根系的紫色雾气淡了分。
护江力回升至
点。科考队的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的能量衰减曲线出现拐点 —— 气生根在赤光的引导下,开始缓慢输送能量,虽然效率只有 30%,但至少不再吸收。张叙舟这才注意到,每根气生根的节点处都有个微小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 1592 章发现的洲际共生晶体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缩小了百倍。
二、雨林密码
橡皮艇抵达洞里萨湖时,张叙舟被眼前的景象攥紧了呼吸。湖面漂浮着无数水上村落,村民们用雨林的气生根搭建房屋,用湄公河的竹子编织渔网,更奇的是,每个村落的中央都有棵巨大的榕树,树根在水下组成个天然的符阵,阵眼处的能量流正与冈仁波齐的协同能量产生微弱共振。
“是高棉人的‘水神树’。” 柬埔寨向导桑拉指着榕树的气生根,“我们祖辈说,这些根能听懂河流的话,旱季储水,雨季分水。” 他划着独木舟靠近棵榕树,拨开垂落的根系,露出树干上刻着的古高棉文:“树为河之肺,河为树之血,共生则荣,相离则枯。”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刺入树干,簪尖的蓝光与古高棉文产生共振,树干上浮现出幅三维地图 —— 雨林中的气生根、湄公河的支流、洞里萨湖的湿地组成张完整的能量网,每个节点都对应着棵 “水神树”。“这些树是天然的中继站!” 她的声音带着兴奋,“只要激活它们,就能把衰减率降到 5% 以下。”
激活的关键,是注入东南亚各国的河流能量。老挝队员阿占立刻从背包里掏出个陶罐,里面盛着湄公河上游的清水:“这是琅勃拉邦的河水,带着雪山的能量。” 清水泼向榕树的瞬间,气生根发出淡绿色的光,将段能量流稳稳传向下游。
泰国队员蓬猜解开腰间的竹筒,倒出里面的湄公河三角洲泥沙:“这是挽兰的泥土,藏着潮汐的记忆。” 泥沙落在树根处,符阵的西侧突然亮起,能量传输效率提升至 45%。
柬埔寨队员桑拉割破手指,将血滴在树洞里:“这是洞里萨湖的鱼血,我们靠湖吃饭,也护湖安宁。” 鲜血渗入树洞的瞬间,护江力猛地跳涨 ——→ 点。张叙舟看见气生根的紫色雾气在血光中迅速消散,露出底下与泰姬陵石雕同源的纹路,这些纹路正在能量流的冲刷下逐渐清晰。
三、煞力的反扑
就在能量网即将贯通时,雨林深处突然传来轰鸣。张叙舟抬头望去,片气生根组成的巨网正从树冠压下来,网眼处的暗紫色煞力凝成无数细小的箭,箭身上刻着 “分裂” 的梵文。更可怕的是,网中央浮现出黑袍人的虚影,他的黑铃铛正发出刺耳的声波,让刚稳定的能量流再次紊乱。
“是残余的洲际煞力!” 赵沧海将青铜神雀抛向空中,神雀在网前炸开金芒,挡住了第一波箭雨,“他们把东南亚的河流争端记忆压缩成了‘分裂箭’,专门破坏协同能量!” 他的火把突然指向桑拉的独木舟,那里的鱼篓里装着条湄公河大鲶,鱼鳃正在吞吐金色的气泡,气泡破裂后显露出 “团结” 的高棉文。
张叙舟突然想起水校实验室的 “连通器原理”—— 几个容器底部相连,注入的水总会保持同一水平面。他对着对讲机大喊:“把各国的水倒进同一个容器!” 科考队员们立刻找来个巨大的竹筒,老挝的清水、泰国的泥沙、柬埔寨的鱼血、中国的澜沧江水在竹筒里融合,竟形成种从未见过的蓝色液体,液体表面浮着个微型的能量网,与雨林的能量网完全吻合。
“是‘跨境共生液’!” 苏星潼的银簪刺入竹筒,蓝色液体突然化作道喷泉,冲上树冠的巨网。网眼处的 “分裂箭” 在液体中迅速消融,黑袍人的虚影发出不甘的嘶吼:“你们不可能永远协同!资源总会耗尽!” 他的黑铃铛突然炸裂,化作无数紫色光点,试图钻进能量网的缝隙。
但这次,光点被气生根拦住了。那些吸收了共生液的根系突然绽放出白色的花,花瓣上分别刻着中、老、泰、柬四国的文字,共同组成 “共享” 二字。当花瓣落在紫色光点上时,光点竟开始转化为金色的能量,顺着根系注入能量网,让传输效率提升至 60%。
护江力稳定在
点。张叙舟望着逐渐透明的黑袍人虚影,突然明白他的错误 —— 煞力总以为河流的资源是固定的,却忘了协同能创造新的可能,就像雨林的树与河,看似争夺阳光与水分,实则互相滋养,让这片土地比单独的树或河更丰饶。
四、中继站激活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雨林 canopy 时,能量网的最后个节点被激活。洞里萨湖的水面突然升起无数光柱,光柱与气生根的能量流交织,在半空组成个巨大的 “洲际中继符”—— 符的中心是冈仁波齐的 “卍” 字纹,四周环绕着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的水系图,最外侧则嵌着非洲尼罗河流域的轮廓。
护江 App 的善念值以每秒 800 万的速度飙升,突破 15.6 亿时,中继符突然旋转起来,将冈仁波齐的协同能量放大三倍,顺着能量网射向非洲的方向。科考队的监测仪显示,能量衰减率已降至 3%,传输速度比之前快了两倍,最关键的是,能量流中混入了雨林的蒸腾水汽,带着湿润的生命力,与非洲干旱地区的地脉需求完美匹配。
“快看树干!” 桑拉突然指向 “水神树”,古高棉文的下方新浮现出段文字,银簪翻译后显示:“雨林是地球的肺,河流是血管,我们是其中的血红细胞。” 张叙舟的搪瓷杯在这时突然盛满蓝色的共生液,杯壁的锈迹化作条小鱼,在液体中游过欧亚非的地图,最终停在尼罗河入海口,吐出个晶莹的气泡。
气泡里浮着段记忆:1994 年水校的生物课上,老师用显微镜展示河水中的微生物群落,说 “单个微生物很弱小,但它们协同起来,能净化整条河”。此刻能量网中的各国能量,正像这些微生物,各自微小,却在协同中爆发出改变洲际地脉的力量。
赵沧海将青铜神雀放在中继符的中心,神雀突然发出声清越的鸣叫,声音穿过雨林,顺着湄公河传到南海,又越过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激起圈能量涟漪。张叙舟知道,这声鸣叫是给尼罗河源的信号 —— 欧亚非的地脉协同,终于打通了最关键的中继站。
五、流向非洲的能量
橡皮艇驶离洞里萨湖时,张叙舟回头望了眼那片雨林。气生根组成的能量网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像件罩在大地上的纱衣,纱衣的线头正顺着洋流漂向非洲。护江力的光晕稳定在
点,比进入雨林前足足提升了 300 点,这细微的增长里,藏着四国村民的汗水、科学家的智慧,还有雨林万物对河流的馈赠。
科考队的卫星地图上,条蓝白色的能量带正从湄公河延伸至非洲大陆,途经的每个水文站都在闪烁绿光 —— 那是当地护江人在传递能量的信号。张叙舟的手指划过尼罗河的源头,那里的能量特征与雨林中继站产生了完美的共振,像两个久未谋面的朋友,隔着大洲打招呼。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地图外的片空白:“下一站是乞力马扎罗,那里的地脉能量需要雨林的湿润来中和干旱的煞力。” 她的话音刚落,银簪投射的模型里,尼罗河源的位置突然亮起个红点,红点周围的能量纹路与泰姬陵的石雕、冈仁波齐的晶体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张叙舟的搪瓷杯在颠簸中晃出几滴共生液,落在船板上化作四色的花 —— 中国的格桑花、老挝的鸡蛋花、泰国的金链花、柬埔寨的睡莲。这些花在雨林的水汽中慢慢绽放,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船板上汇成条细小的溪流,溪流的尽头,是片象征非洲草原的金色水渍。
他知道,这场跨越中南半岛的能量接力不是结束,而是欧亚非地脉大协同的序章。就像湄公河最终汇入南海,所有的努力终会流向更广阔的天地,在那里,还有更多的河流等待相遇,更多的协同等待完成。
护江 App 的全球直播界面上,非洲网友正发来无数条留言,用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英语写下对 “水的期盼”。张叙舟望着这些文字,突然想起水校老教授的话:“水不分语言,它的流动就是最好的沟通。” 此刻,流向非洲的能量流,正带着这句话的温度,穿过山海,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