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曹操的试探如同一片阴云,短暂地掠过华国的天空,虽未立刻带来风雨,却让林越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紧迫,根基稳固的重要性。而国家的根基,首在农桑。唯有仓廪实,方能知礼节,方能养强兵,方能应对一切变局。
华国推行曲辕犁与堆肥法已有数年,粮食产量确有一定提升,足以支撑现有军民消耗,并略有盈余。但随着流民的不断涌入、军队的扩编以及各项工程的开展,对粮食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林越深知,现有的农业技术已接近其增产潜力的上限,必须引入更系统、更高效的耕作方法,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日,林越召集了工曹农司官员、零陵书院格物部与算学部的几位博士,以及几位被特意请来的、在零陵周边以善于耕种闻名的老农,齐聚行台偏厅。
“诸位,我华国以农为本,去岁虽得丰收,然人口日增,储备仍显不足。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要集思广益,探讨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之法。”林越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工曹农司的官员率先汇报了各地田亩、产量及农具推广的基本情况。几位老农则操着浓重的乡音,诉说着耕种中的实际困难:比如同一块地连续耕种数年,肥力下降,收成不如往年;比如有些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比如灌溉有时仍不及时等等。
书院格物部的年轻博士们,则尝试用他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主公,根据观察,土地肥力递减,或与作物连年吸取特定养分有关。而水土流失,则与植被、坡度及降雨强度相关……”
林越仔细听着,不时点头。他等众人说完,才缓缓开口:“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今日,我欲推行一种新的耕作制度,名为‘代田法’,并结合水利兴修与作物轮作,或可解此难题。”
他命人挂起一幅事先准备好的示意图,向众人详细解释起来。
所谓的“代田法”,并非林越凭空创造,而是他在汉代农学家赵过“代田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农学知识进行的改良。其核心在于:
一、 圳垄交替:将一亩田(按汉制)纵向挖掘成三条“圳”(深沟)和三条“垄”(高埂)。圳深一尺,宽一尺;垄亦高宽一尺。将种子播种在圳底,幼苗生长在相对湿润、避风的沟中,利于保墒和幼苗生长。
二、 逐年轮换:今年作圳的地方,明年则培土作垄;今年作垄的地方,明年则挖开作圳。如此一来,土地得以轮换休养,避免了同一块地连续耕种导致的肥力枯竭,也减少了杂草和病虫害。
三、 配合耧车:林越根据记忆,画出了简易耧车的草图。这是一种能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项工作的播种农具,若能推广,可大幅提高播种效率和均匀度。
四、 辅以轮作:林越建议,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尝试推行“粟-豆-麦”或“稻-麦”等轮作模式。利用豆类作物根瘤固氮的特性,自然补充土地氮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此法……妙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仔细听着,浑浊的眼睛越来越亮,“圳垄交替,地力不衰!播种于圳,幼苗耐旱!若能再配上那耧车……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未想过还能如此精细!”
工曹官员和书院博士们也纷纷点头,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理解,都意识到这套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和巨大潜力。
“然而,推行此法,需投入更多人力进行精细整地,初期或显繁琐。”林越也指出了困难,“且需大量制作新式农具,如耧车、更适合中耕培土的铁锄等。”
“主公,此事关乎国本,再难也要做!”工曹官员表态道,“我等立刻组织工匠,依图试制耧车及其他农具!”
“书院可派学子,分赴各地,协助丈量土地,指导圳垄划分,并记录不同作物轮作之效果。”格物部博士也主动请缨。
几位老农更是激动:“官府若肯教,我等必用心学!为了多打粮食,多出些力气算得了什么!”
见众人热情高涨,林越心中欣慰,当即下令:“好!即日起,成立‘劝农司’,直属尚书台,由文姬(蔡文姬)总领,统筹此事。工曹负责新式农具的研发与推广;度支司保障相关物资调配;各郡县官吏需全力配合,选取合适区域,建立‘代田法’示范田,由官府提供部分农具借贷,并减免示范田首年部分赋税,以资鼓励!”
随着林越一声令下,一场旨在深耕农业、提升国力的新政策,在华国境内迅速展开。
蔡文姬领命后,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她亲自审定了劝农司的章程,从书院和基层官吏中选拔了一批通晓农事、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为“劝农使”,经过集中培训后,派往各郡县。这些劝农使带着新绘制的“代田法图解”和简易测量工具,深入乡里,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们耐心讲解、示范。
工曹的工匠们则日夜赶工,根据林越的草图,反复试验、改进,终于打造出了第一批结构相对合理、使用方便的耧车和改良铁锄。这些新农具首先被投放到各地的示范田中使用。
起初,习惯了粗放耕作的农民们对如此“麻烦”的新方法将信将疑。但在官府的大力推动和示范田明显优于旁边传统田地的长势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心动。尤其是当第一批采用代田法、配合新农具和豆类轮作的示范田,在秋收时产量普遍比相邻传统田地高出三到四成,且谷物颗粒更加饱满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神了!真是神了!”
“你看人家那粟穗,沉甸甸的!”
“明年咱家也这么干!去找劝农使大人学!”
丰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增产,成为了最有力的宣传。代田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农具、轮作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华国境内普及开来。粮食总产量迎来了新一轮显着增长,官仓日益充盈,百姓家中余粮增多,社会更加稳定。
与此同时,劝农司和书院格物部合作,开始系统性地整理各地的土壤、气候、水文资料,尝试绘制更精细的农业区划图,并研究不同作物的最佳种植方案。科学的种子,开始在古老的农业领域中悄然萌芽。
林越站在零陵城头,望着城外金黄色的稻田,心中踏实了许多。农业的深耕,不仅带来了粮食的丰收,更夯实了华国应对未来风雨最坚实的根基。他知道,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浪中,稳坐钓鱼台。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知识的尊重与应用,源于那永不停止的、对更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