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结束后的第三周,何粥粥已经习惯了加班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总裁办楼层的灯总是亮着,像城市里一座安静的孤岛。
“东南亚市场的分析报告需要重做。”周浅把文件放在她桌上,语气如常,“明早给我。”
何粥粥看了眼时间——晚上八点。这份报告根本不急,但她还是点头:“好的,周总。”
她心知肚明,就像上周的“紧急档案整理”,上上周的“临时数据核对”,这些都只是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周浅需要她在身边。
办公室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翻书声。周浅在处理邮件,何粥粥在备考职业资格考试。偶尔抬头,目光会在空中相遇,又迅速分开。
九点半,周浅内线电话响起:“饿吗?”
“有点。”何粥粥老实回答。
十五分钟后,外卖送到。不再是昂贵的餐厅料理,而是家常小炒。周浅记得她不吃香菜,记得她喜欢酸甜口,记得她喝汤要先吹凉。
这种细致的关注,让何粥粥心里发暖。
“下周考试?”周浅突然问。
“您怎么知道?”她惊讶。
周浅指指她手边的复习资料:“书页折角了。”
这种不经意的关注,比任何情话都动人。何粥粥低头吃饭,耳朵发热。
十一点,下起暴雨。何粥粥看着窗外发愁,周浅合上电脑:“我送你。”
车上,雨刮器规律摆动。何粥粥小声哼着歌,是奶奶教的民谣。周浅放慢车速,让这段路长些,再长些。
到小区时,雨更大了。周浅拿出后备箱的伞递给她:“明早接你。”
“不用麻烦...”
“顺路。”他打断,语气不容拒绝。
何粥粥跑进楼道,回头看见车还停在雨里。她突然跑回去,敲车窗:“周总,要不要上来喝杯热茶?”
周浅怔住。这种邀请超出他的计划,但身体先于理智回答:“好。”
老式居民楼没有电梯,楼道灯忽明忽暗。何粥粥不好意思:“灯坏了,物业还没修...”
“没事。”周浅跟在她身后,小心保持着距离。
小公寓很温馨,阳台上种满绿植,墙上挂着奶奶的剪纸。何粥粥泡茶时,周浅看见茶几上的相框——她大学毕业照,笑得灿烂。
“你房间很暖和。”他说。
何粥粥递过茶杯:“因为奶奶说房子要有人气。”
这句话戳中周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的大平层豪华却冰冷,而这里虽小,却充满生活气息。
茶喝到一半,奶奶起夜看见周浅,笑眯眯地说:“小周啊,粥粥说你胃不好,奶奶腌了蜂蜜柠檬,带点回去泡水喝。”
周浅僵硬地接过罐子,这种家常的关怀让他不知所措。何粥粥偷笑,原来无所不能的周总也会害羞。
送他下楼时,雨停了。周浅抱着玻璃罐,突然说:“明天别点外卖了。”
“嗯?”
“我来做饭。”他耳根微红,“练习。”
看着车尾灯消失,何粥粥在楼道里傻站了很久。她摸到口袋里多出的东西——周浅的车钥匙,上面挂着新的钥匙扣,是只陶瓷小猫。
第二天加班夜,周浅真的带来饭盒。菜有点咸,饭有点硬,但何粥粥吃得很香。周浅看着她嘴角的饭粒,下意识伸手擦掉。
两人都愣住了。
“周浅,”何粥粥轻声问,“我们现在算什么关系?”
周浅沉默片刻,拿起她的复习资料,在扉页写下一行字:“共同成长伙伴。”
这个答案很周浅式——直接、简洁,却让她眼眶发热。
深夜的办公室里,两盏灯静静亮着。一盏灯下是批改文件的总裁,一盏灯下是备考的助理。他们各做各的事,却共享着同一片温暖的光。
当周浅体内的躁动开始不安分时,只要抬头看见那个专注看书的侧影,就能奇迹般平静下来。
而何粥粥不知道,每次她考试进步,周浅都会在日历上画颗星星。就像收集她所有的笑容一样,他悄悄收藏着这段共同成长的日子。
也许最好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在深夜的灯光下,有人陪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