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建议是理性的,像一份条理清晰的商业计划书,指出了最优的资源分配和风险规避方案。经纪人李哥的话犹在耳边: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舞台才是你的战场。这逻辑无懈可击,符合成年世界的运行规则,也似乎最能保障各方利益的长期稳定。
何粥粥父母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种血淋淋的、不加掩饰的悲恸,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所带来的伤害是何等深刻。何父那番委婉却锥心的话,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我们看到你,心里就更难受”。他无法忽视这份最直接的受害者家属的情感诉求,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提醒,揭开着未曾愈合的伤疤。
舆论的压力更是无孔不入,像一片布满荆棘的沼泽,每一次试图迈步,都可能陷入新的纠缠和误解。团队的公关简报上,那些恶意的揣测和永无休止的争论,都在提醒他,个人的情感在公众视野里会被如何扭曲和放大。
理性、情感、现实,这三股力量从不同方向拉扯着周深,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心拉锯战。他感觉自己像一艘失去了舵的船,在暴风雨中的海面上剧烈摇晃,找不到可以靠岸的方向。
他试图听从团队的建议,用高强度的工作来麻痹自己。行程表被排满,排练、录音、商业活动……他让自己像陀螺一样旋转,试图用身体的疲惫掩盖精神的痛苦。然而,当他站在舞台上,聚光灯打下的瞬间,那种心悸感依旧会不时袭来。他唱着歌,技巧无可挑剔,但歌声里却注入了一丝连他自己都无法控制的、不易察觉的沉重和沙哑。那不再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而是带着创伤的呻吟。台下的欢呼越热烈,他内心的空洞感反而越强烈。
他也尝试着减少去康复中心的次数,强迫自己保持距离。可物理上的远离并未带来心灵的平静。相反,在夜深人静、卸下所有伪装之后,愧疚和担忧会变本加厉地席卷而来。他常常会在深夜惊醒,冷汗涔涔,黑暗中仿佛又看到了何粥粥那双空洞的、失去了所有神采的眼睛,那眼神像是一种无声的拷问。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通过“不去看”来逃避,那幅画面已经刻在了他的记忆里,成为他意识的一部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句话没错,是理智的箴言。康复师、医生、护理人员,他们确实更专业。信托基金也能提供最稳定的物质保障。可是,他周深这个人,他的灵魂,他的责任感,无法被“专业”地从这个因果链中剥离出去。他不是在处理一件工作,而是在面对一个因他而彻底改变的人生。那条无形的绳索,早已将那场意外与他、与何粥粥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打上了一个死结。
他逐渐意识到,仅仅提供物质保障和礼节性的、保持距离的探望,就像试图用一张创可贴去掩盖一个深可见骨的窟窿,完全是徒劳。这种方式或许能暂时平息外界的议论,或许能勉强安抚团队的情绪,或许能为何粥粥的父母提供一个看似清净的空间,但却无法平息他自己内心日夜翻涌的愧疚的波涛。
他无法就这样站在岸上,仅仅用金钱去弥补他造成的深渊。他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探望,也不是自我感动的忏悔,而是一种更深入、更真实、更能直面这残酷现实的方式,去面对何粥粥,也去面对那个因为这件事而永远改变的自己。他需要一种能够承载这份沉重,并且能够持续下去的姿态,而不仅仅是逃避或者一种浮于形式的“负责”。这场内心的拉锯战没有赢家,但他知道,他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无论是对于何粥粥,还是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他都无法真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