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宁十一年
敕谕兵部及秦王、宁王诏
奉天承运女帝,诏曰:
盛宁十一年秋七月,西南藩属纯曦王朝遣使持瑶光女帝手书至京,密奏国中巨变。书曰:“皇妹亲鉴,纯曦与大明结为姐妹之国,十载共享太平。今国相林氏勾结镇北将军吴望,以‘清君侧’为名拥兵叛乱,叛军已陷西境三州,兵锋直指上京。宫闱被围,宗室危殆,朕虽亲登城楼督战,然国中精锐多在北境戍边,京畿守备空虚。念及大明与纯曦血脉之谊、盟约之誓,恳请皇妹速遣秦王、宁王二位皇弟统兵入援,助朕平此逆乱,复我社稷。朕在此以列祖列宗之名立誓,他日乱平,纯曦愿岁增贡赋三倍,永为大明屏藩。”
朕览书之下,恻然动容。忆昔太祖高皇帝定鼎天下,纯曦为真祖收复之地,真祖感赐于长姐,以“姐妹之国”,约以“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十年来,纯曦岁岁朝贡,未尝有失;大明亦数度助其抵御漠北侵扰,恩义深厚。今瑶光女帝身处危局,社稷将倾,朕若坐视不理,既违真祖盟约,亦失大国信义。且叛军以权臣之身犯上作乱,若使其得逞,恐西南诸藩效仿,天下动荡之兆将起,此非朕愿见也。
兹令:
1. 命兵部即刻调遣北境边军十万、京营禁军十五万、南直隶卫所兵五万,共计三十万大军,于七日内集结于河间府,听候调遣。所需粮草、军械、马匹,由户部、工部协同筹措,不得延误。
2. 封秦王明家齐为征西大将军,总领全军;封宁王明家策为副将,兼领先锋营。二位皇兄须于三日内辞行就道,率部驰援纯曦。行军途中,务必严明军纪,不得惊扰百姓,不得擅取民间一物。
3. 大军入纯曦境后,一切行动须与瑶光女帝所遣使臣商议,以“平叛安邦”为首要目标。先解上京之围,再追剿叛军余孽,务使叛乱尽除,百姓安居乐业。
4. 命翰林院学士李东阳为监军,持节随行,记录军功,监察军纪。凡军中重大决策,须由大将军、副将、监军三方会商后施行。
朕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二位皇兄素有勇略,屡立战功,今委以重任,当以国家大义为重,以黎民福祉为念,切勿恃功而骄,切勿轻敌冒进。待乱平之日,朕必亲率百官于午门相迎,论功行赏,以慰将士之劳。
钦此。
盛宁十一年秋七月十二日
御笔
秦王、宁王辞行疏
臣明家策,明家齐谨奏:
伏闻陛下诏命,命臣等统三十万大军驰援纯曦,平叛安邦。臣等跪受诏书,感佩陛下仁明,念及邦交之谊,心系藩属安危。
纯曦叛乱,事关西南稳定,陛下以“姐妹之国”故,兴兵相助,此乃大国之担当,仁君之胸怀。臣家齐蒙陛下封为征西大将军,臣家策封为副将,深知此任之重,亦知陛下之托。臣等自束发以来,受皇家教诲,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今有此机会为陛下分忧,为社稷出力,虽万死而不辞。
臣等已即刻整顿行装,将于三日内启程。行军途中,臣等必严守军纪,整肃军容,善待沿途百姓,不扰地方。入纯曦境后,臣等将谨遵陛下旨意,与瑶光女帝使臣密切配合,先解上京之围,再逐步清剿叛军。臣家齐定当以身作则,统筹全局;臣家策必奋勇争先,率领先锋营破敌。监军李学士素有贤名,臣等亦当虚心听取其建议,三方同心,共图平叛大计。
惟愿陛下在京保重龙体,勿为边事操劳。臣等定当竭尽所能,早日平定叛乱,班师回朝,向陛下复命。
臣明家策、明家齐顿首百拜
盛宁十一年秋七月十三日
瑶光女帝谢恩诏
纯曦王朝瑶光女帝致大明盛宁女帝书:
陛下亲览:
闻大明三十万大军已由秦王、宁王二位皇弟统领,整装待发,驰援纯曦。朕于上京城楼之上接此消息,君臣欢腾,百姓相告,皆言“大明皇妹不负盟约,纯曦有救矣”。
自叛乱骤起,朕困守孤城,日夜难安。西境沦陷,北境援军被叛军阻隔,国中人心惶惶,朕几近绝望。幸得陛下念及十年恩义,慨然出兵,不仅遣二位骁勇皇弟统军,更调三十万精锐,此等情谊,纯曦上下永世不忘。
今秦王、宁王大军将至,朕已命禁军加强城防,同时遣内侍省总管前往边境迎接,为大军筹备粮草营帐。待乱平之后,朕必亲赴大明京城,向陛下当面致谢,践行前言,岁增贡赋三倍,永守盟约。
愿二位皇弟旗开得胜,早日荡平叛军,还纯曦一片太平。
瑶光女帝谨启
纯曦王朝元凤十年秋七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