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柳林镇陈记铁匠铺的成功合作,如同一剂强心针,彻底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工棚。希望的光芒驱散了失败的阴霾,刘根生仿佛重新注入了灵魂,干劲十足,几乎吃住都在工棚,日夜不停地研究如何提升木炭的产量和稳定性。
刘远洋则负责规划和统筹。他根据陈掌柜的需求,重新设计了炭窑的规模,由之前的小型试验窑,扩建为可以一次性烧制两百斤木材的中型炭窑。他改进了窑体的保温结构和通风系统,使得热量分布更均匀,木材转化率更高。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不同树种的木材,记录其燃烧特性和成炭品质,为将来可能的产品分级做准备。
原料供应也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单靠刘根生木匠铺的边角料已经远远不够。刘远洋再次找到了刘老憨等几户信得过的困难人家,以略高于市场柴火的价格,长期收购他们砍伐的特定树种枝干,并教授他们初步的劈柴和晾晒技巧,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稳定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扶了这些贫困户,赢得了他们的感激。
木炭的生产开始步入正轨,虽然产量暂时还无法完全满足陈记铁匠铺每月五百斤的需求,但也在稳步提升。第一批两百斤木炭按时送达柳林镇,经过陈掌柜亲自验收,品质一如既往,合作的基础得以牢固建立。
随着木炭生意的稳定,刘远洋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之前因宋府风波被封存的银钱,在族长刘永年的首肯下,也解封了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投入。刘远洋不仅还清了之前欠下的零星债务,还有了持续的进项。他翻修了漏雨的屋顶,加固了摇晃的院墙,甚至请刘根生打制了几件像样的家具,那个破败的家,终于有了几分“家”的温暖模样。
刘小丫的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不再总是忧心忡忡。刘远洋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该送她去镇上找个女红师傅学点手艺,或者……请个先生来教她认几个字?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更重要的是刘远洋在村中地位的微妙变化。
之前因宋府风波而疏远他的村民,见他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另起炉灶,弄出了更赚钱的木炭,甚至能和柳林镇的大铺子搭上长期关系,态度不禁又发生了转变。敬畏取代了猜忌,巴结取代了疏离。连族长刘永年见到他,也会主动询问木炭生意的进展,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倚重。
刘旺之流虽然眼红,但见族老刘永谦明显站在刘远洋一边,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使绊子。
刘远洋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并未得意忘形。他深知,这一切都建立在木炭生意顺利的基础上,而这份产业,依旧脆弱。他需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根基。
他想到谦太公刘永谦之前的提醒——“读书明理总是好的”。如今生计暂时无忧,是时候考虑这件事了。不求科举入仕,但多读些书,明事理,增见识,总是有益无害。而且,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层保护色。
他开始向刘文柏借阅一些基础的经史书籍,每日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挑灯夜读。那些拗口的文言文起初让他头痛不已,但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来自现代的理解能力,硬是磕磕绊绊地读了下去,并结合这个时代的现实进行思考,竟也渐渐品出些味道来。
同时,他并未放弃对农具改良的念头。他经常在田间地头观察农夫们如何使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其中的不便之处,并在心里默默构思改进的方案。他知道,这需要时机和更深入的了解,急不得。
木炭的窑火在工棚里稳定地燃烧,书卷的墨香在陋室中悄然弥漫。刘远洋如同一个耐心的农夫,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边收获着眼前的庄稼,一边为未来的丰收,默默耕耘,夯实着根基。
根基初立,前路漫漫。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实,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