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汀泗桥战役进入最高潮。当赵铁柱率领的敢死队在鹰嘴峰敌后打响第一枪,三发红色信号弹撕裂雾霭升空时,楚云飞精心策划的“立体攻击”瞬间全面启动。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正面冲锋,而是一次多维度、多波次、虚实结合的精密战术演绎,其协同性与突然性,远超这个时代大多数军阀部队的认知。
赵铁柱的敢死队如同楔入敌军脊背的尖刀。他们利用鹰嘴峰的制高点和突袭的突然性,以精准猛烈的火力,优先打击敌军团指挥所和迫击炮阵地。手榴弹如雨点般落入毫无防备的敌群,冲锋枪的火舌肆意收割着混乱中的生命。敌军指挥系统瞬间瘫痪,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哑火。更重要的是,这来自“绝对安全”后方的打击,在守军心理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恐慌,以为被北伐军主力迂回包抄,士气顷刻崩溃。
几乎在敌后打响的同时,孙大勇指挥的一营在汀泗桥正面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佯攻”。这一次,佯攻的逼真度达到了极致。不仅冲锋号、喊杀声震天动地,楚云飞更是投入了团属所有重机枪和迫击炮,对敌桥头堡前沿阵地进行了持续而精准的火力覆盖。弹幕层层推进,压制得敌军抬不起头,营造出主力即将强渡的泰山压顶之势。此举成功地将残存敌军的全部注意力和火力牢牢吸引在桥头方向,使其无法有效回援后方,甚至无暇判断敌后袭击的真正规模。
楚云飞对炮兵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炮连连长严格遵循预定方案:初期集中火力摧毁桥头左侧威胁最大的重机枪巢,为佯攻部队扫清障碍;一旦收到敌后得手信号,炮火立即实施精准的“火力遮断”,重点轰击敌军可能向鹰嘴峰增援的路径和预备队集结区域,如同一道无形的火墙,将混乱的敌军分割、孤立。炮火不再追求面积杀伤,而是追求在关键时刻阻断敌机动、孤立其要点,完美掌控了战场节奏。
当敌后奇袭成功、正面佯攻达到高潮、敌军陷入全面混乱之际,楚云飞手中紧紧攥着的总预备队——二营、三营主力,如同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楚云飞站在前沿观察所,望远镜中映出对岸敌军狼奔豕突的景象。他等待的就是敌军指挥失灵、士气濒临崩溃的这个“临界点”。
“吹总攻号!全体上刺刀!冲过去!” 楚云飞放下望远镜,声音冷静而斩钉截铁。
激昂的冲锋号响彻河谷,压过了一切枪炮声!养精蓄锐已久的预备队官兵,如同猛虎下山,跃出阵地,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上汀泗桥,直扑对岸!此时,守军已失去有效指挥,首尾不能相顾,在立体打击下斗志全无,稍作抵抗便全线崩溃,纷纷跪地投降或沿山路溃逃。
楚云飞的立体攻击,将奇袭(蛙跳)、佯动(正面牵制)、火力(炮兵精准支援)、心理战(制造恐慌)和主力突击(总攻)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绝对的战场优势。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勇敢或计谋,而是一种初具现代合成作战雏形的战术思想,强调各兵种、各单元的协同、时效性和对战场局面的精密控制。
参谋长方立功(方梦雄)站在楚云飞身边,望着势如破竹的进攻浪潮,眼中充满了震撼与敬佩。他低声道:“团长,这种打法……正面强攻吸引,奇兵捣毁核心,炮兵控场,主力决胜……层次分明,协同紧密,简直闻所未闻!这已非寻常战法,堪称……立体之战!”
楚云飞面色平静,目光依旧锐利地扫视着战场,确保没有意外发生。他淡淡回应:“作战,本就如烹小鲜,火候、配料、时机,缺一不可。兵者,诡道,亦为合力。未来之战,必是体系对抗,单一兵种逞勇的时代,快要过去了。”
他的话语平静,却透露出超越时代的洞见。方立功深深点头,将这番话牢记心中。他明白,自己追随的这位长官,其军事思想之深邃,远非眼前一场战役的胜负所能衡量。
汀泗桥的天险,在楚云飞这套“立体攻击”的组合拳下,如同纸糊的堡垒,顷刻间土崩瓦解。北伐军先锋团以极小的代价,成功夺取了这座战略要隘,打开了进军武昌的门户。消息传回后方,全军震动!楚云飞之名,伴随着“立体攻击”、“战术天才”的赞誉,迅速传遍整个北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