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闻轩独坐于江安府通判衙门的内书房中,窗外是淅淅沥沥的江南夜雨。周文渊那封言辞恳切、心境平和的信,如同一块投入他心湖的巨石,激起了层层难以平息的涟漪。
“清贫却心安”。
这五个字,反复在他脑海中回响。他下意识地摩挲着身上光滑的杭绸官袍,对比着周文渊信中描述的“粗茶淡饭”、“茅檐竹牖”。自己身处锦绣堆,手握一府刑名、粮秣之权,看似风光无限,可内心何曾有一刻如周文渊那般“安然”?
他闭上眼,试图想象周文渊在滇南小县教书的情景:破旧的学舍,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稚子眼眸,傍晚时分,与三两学子漫步山野,谈论诗书义理,虽无珍馐,但心胸开阔,无愧于天地。
就在这时,林闻轩感到双眼一阵微不可察的温热,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极淡的金色光晕。这是他自幼偶尔会出现的异状,他称之为“慧眼”。在这种状态下,他往往能更清晰地感知他人的情绪真伪,甚至偶尔能窥见一些关乎未来的模糊碎片或事物关联的脉络。此刻,在这“慧眼”的加持下,他脑海中关于周文渊生活的想象竟异常清晰、鲜活,甚至能“看”到周文渊在灯下批改学生课业时,嘴角那抹满足而平和的微笑。
这清晰的“画面”与他自己此刻内心的焦灼、孤独、无力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一股强烈的羡慕之意,如同藤蔓般缠绕上他的心头。他羡慕周文渊的纯粹,羡慕他能在浊世中守住一方净土,更羡慕他那份发自内心的“心安”。
然而,这羡慕之中,也夹杂着一丝不甘与自我怀疑。难道自己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最终追求的,就是在这官场的泥沼中挣扎,变得面目全非吗?
“老爷,”长随在门外轻声禀报,“柳如丝姑娘递来帖子,说是新得了一曲好词,请您过府品鉴。”
柳如丝,江安府最负盛名的歌妓,亦是江南官场许多隐秘交易的中间人。她的邀请,往往意有所指。
林闻轩深吸一口气,眼中的金色光晕缓缓褪去。他从对周文渊“清贫心安”的羡慕中惊醒,重新回到了现实。柳如丝的邀请,代表着他已然深陷其中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权钱交易、声色犬马的世界。
是继续坚守那可能导致“政令不出衙”的清高,导致抱负无法施展,还是彻底融入这个能给他带来权力和“便利”的网络?
内心的天平,在周文渊带来的“清风”与柳如丝代表的“现实”之间,剧烈地摇摆着。那抹羡慕,终究被现实的考量压了下去。他对着门外沉声道:“回复柳姑娘,本官稍后便到。”
在他起身更衣时,脑海中那“慧眼”带来的影像碎片再次一闪而过——这次不再是周文渊平和的笑容,而是一个模糊的、朱红色的册子一角,上面似乎有字迹若隐若现,伴随着一种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