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北境本该是草木疯长、庄稼拔节的好时候,可今年这天气却有点邪性。刚入夏没多久,就连着下了好几场闷雨,天总是灰蒙蒙的,又潮又热,让人身上黏糊糊的,不得劲儿。这种天气,最容易闹病。
果然,没消停两天,坏消息就一个接一个传来。先是黑风岭根据地有几个战士发起高烧,头疼,浑身关节酸疼,咳嗽不止。紧接着,附近几个村子也陆续有人病倒,症状都差不多,发烧、咳嗽、浑身没力气。起初大家还以为是普通的着凉伤风,没太当回事,可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像李家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躺倒,这才觉出不对劲来。
“像是时疫(流感)!” 中心医院的何秀兰医生一听汇报上来的情况,心里就“咯噔”一下。她立刻带上老吴医生和几个得力的卫生员,亲自去村子里查看。
一到李家屯,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的心都揪紧了。村里静悄悄的,少了往日的鸡鸣狗吠和孩子们的嬉闹声。不少人家门口挂着艾草,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草药味儿。走进几户人家,看到炕上躺着面色潮红、不停咳嗽的病人,老人、孩子、壮劳力都有。李大爷家的小孙子烧得迷迷糊糊,嘴里嘟囔着胡话,把一家人急得团团转。
何秀兰仔细检查了几个重症病人,又询问了发病的过程和症状,脸色凝重地对老吴说:“老吴,看这情况,蔓延得很快,症状也重,不是普通伤风,十有八九是流行起来的时疫!咱们必须立刻采取措施,不然整个北境都要受影响!”
老吴医生推了推眼镜,沉稳地点点头:“秀兰同志,你判断得对。这病传染性强,咱们医院病床有限,光靠医院收治肯定不够,必须把防线推到前面去,预防为主,阻止它继续扩散!”
事态紧急,刻不容缓。何秀兰回到医院,连口水都没顾上喝,立刻召集所有医护人员和各村卫生点的负责人开紧急会议。那间临时充当会议室的屋子里,气氛格外凝重。
何秀兰站在前面,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废话不多说,我宣布三条紧急防疫措施,立刻执行!”
“第一,”她伸出第一根手指,“组织所有能动用的卫生员,分成小队,立刻下乡!任务有两个:一是给还没生病的老乡们,还有根据地的战士们,接种咱们从关内好不容易弄来的那批流感疫苗!二是宣传防疫知识,教大家用艾草、金银花这类咱们北境常见的草药熬水喝,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第二,”她伸出第二根手指,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严格控制传染!各个村子,立刻选择通风好、相对独立的空房或者帐篷,设立临时隔离点!所有出现发烧、咳嗽症状的人,马上隔离观察,避免和健康的人接触,交叉感染!医院这边,把症状重的病人集中收治,轻症的留在村里隔离点,由卫生员定时巡查送药!”
“第三,”她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更加坚决,“大力开展清洁消毒!晚秋同志那边我已经联系了,她会协调农具厂,尽快赶制一批简易的消毒喷雾器发到各村。咱们要教老乡们,用石灰水喷洒院子、牲口圈,用大锅烧开水烫洗病人用过的衣物、被褥!尤其是水井和公共厕所,要重点消毒!一定要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命令清晰,分工明确。散会后,整个中心医院和北境的卫生系统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何秀兰坐镇医院总部,负责统筹协调,应对最危重的病人。老吴医生则主动挑起了治疗重症患者的担子。医院里一下子住进了几十号重病人,咳嗽声、呻吟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老吴和何秀兰更是身先士卒,几乎住在了病房里。
有个年轻的战士,姓王,才十八岁,平时壮得像头小牛犊,这次病得尤其重,高烧连着三天不退,人都有些迷糊了,呼吸也变得急促困难。老吴判断他可能并发了肺炎,情况非常危险。那一整夜,老吴就守在小王的病床边,几乎没合眼。他隔一两个小时就给小王量一次体温,仔细观察他的呼吸、脉搏,根据病情变化,小心翼翼地调整用药的剂量和种类。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何秀兰过来查看时,看到老吴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疲惫的神情,心疼地劝他:“老吴,你去歇会儿,我来盯着。”
老吴摇摇头,声音沙哑却坚定:“不行,这小子正到关键时候,体温有下降的趋势,我得守着,不能离人。” 他一直守到天蒙蒙亮,小王的体温终于稳稳地降了下来,呼吸也变得平稳悠长,老吴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瘫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感觉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样。可看着小王熟睡中恢复了些血色的脸,他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与此同时,下乡的卫生员们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卫生员小李,一个才二十出头的姑娘,带着两个刚培训没多久的新手,负责跑最偏远的三个山村。她们背着沉重的药箱,里面装着疫苗、消毒用品和常用药品,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到了村里,工作也并不轻松。接种疫苗时,很多老乡,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对打针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李家屯有个赵大爷,脾气倔,说什么也不肯打针,嚷嚷着:“俺活了大半辈子,没让针扎过!这点小病扛扛就过去了!”
小李也不急不恼,她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赵大爷旁边,像拉家常一样耐心解释:“赵大爷,您看啊,这生病多难受?发烧浑身疼,吃不下睡不好。打了这个疫苗,就像是给咱们身体里的兵工厂送去了好武器,下次那病鬼子(病毒)再来,咱们的兵就能一下子把它打跑,您就不容易生病了!咱们现在好不容易日子安稳了,还得指着您这样的老把式带着大伙儿好好种地呢,您可得保重身体啊!”
她的话朴实又在理,旁边几个已经打过针的老乡也帮着劝:“老赵头,人家小李同志说得对!打了针,心里踏实!”赵大爷看着小李被山路磨破的鞋和真诚的眼神,又看看周围的老伙计,犹豫了半天,终于卷起了袖子,嘟囔着:“行吧行吧,听你这丫头的!扎轻点啊!”
就这样,靠着耐心和真诚,小李她们小组硬是完成了负责区域大部分老乡的疫苗接种工作。虽然每天回到医院都累得几乎散架,但看到接种名单上越来越多的名字,她们就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干劲。
林晚秋那边也全力配合,农具厂日夜赶工,一批用旧铁皮和简易气泵改造成的消毒喷雾器很快分发到了各村。何秀兰亲自示范,教老乡们如何配置石灰水,如何均匀喷洒。张家沟的张婶,现在可是女子班学生小花的娘,思想开通多了,她主动带着村里几个妇女,承担起了每天给村子公共区域消毒的任务。她们戴着粗布口罩,背着喷雾器,仔细地喷洒着道路、院墙和水井周边,干得一丝不苟。
何秀兰还编了些顺口溜,让卫生员们到处宣传:“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多通风,发烧咳嗽早报告,莫把时疫带家中!” 这些简单易记的口诀,很快就在老乡中间传开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军民共同努力下,这场突如其来的时疫,在肆虐了半个多月后,势头终于被遏制住了。新增的病人一天比一天少,医院里的重症患者也陆续康复出院。又过了几天,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病例报告。
防疫之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消息传开,北境上下一片欢欣。老乡们自发地来到中心医院,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张婶提着一篮子还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硬塞到何秀兰手里,眼眶湿润地说:“何大夫,这次真多亏了你们啊!要不是你们来得快,法子想得周到,俺们村不知道要倒下多少人!这鸡蛋你一定得收下,给医院的同志们补补身子,你们这些天可累坏了!”
何秀兰看着张婶和周围老乡们真挚的脸庞,心里暖流涌动,她笑着把鸡蛋推了回去:“婶子,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鸡蛋您拿回去,给家里孩子老人吃。看到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比吃什么都强!”
她站在医院门口,望着远处恢复生机的田野和村庄,看着身边虽然疲惫却面带笑容的同事们,一种巨大的欣慰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场防疫战斗,不仅检验了北境新建的医疗体系,更让“预防为主”的卫生观念,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黑土地和老百姓的心里。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大家在,只要军民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心医院这盏灯,一定会越来越亮,守护好北境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