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比预想中要顺利。当陆知行将团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取得的成果,尤其是那块手工穿制的磁芯存储矩阵和林云深颇具创见的冗余架构设计清晰地展示出来时,工作组里那位原本神色严肃的部里领导,眼中露出了惊讶和赞赏。尽管那位留苏专家对“土法上马”的工艺一致性仍存疑虑,但也承认在基础薄弱的现实下,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汇报结束后不久,新的任务指令就下达了——项目组需要尽快完成箭载计算机初样机的集成与调试,并准备奔赴西北高原某试验基地,进行为期数月的地面环境适应性考核。
“高原?”王铁柱听到这个消息,眼睛瞪得溜圆,“那地方,听说喘气都费劲,咱们这娇贵的‘大家伙’能行吗?”
刘思敏看着初步集成起来、还显得有些臃肿和凌乱的机柜,也面露忧色:“低压、低温、强烈的紫外线、还有可能的风沙……这对元器件的可靠性是极大的考验。”
雷震宇倒是比较镇定:“该来的总会来。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在实验室里搞得再好,上不了天也是白搭。早点暴露问题,早点解决。”
林云深推了推眼镜,小声补充道:“高原低氧环境可能还会影响散热效率,需要重新评估一下大功率器件的温升情况。”
陆知行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沉声道:“高原考核,是我们‘砺剑’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它不仅考验机器,更考验我们这些人。大家抓紧最后的时间,对初样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加固。特别是焊点、接插件和那些我们认为比较薄弱的环节。”
任务一下,实验室里的节奏更快了。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最后的优化和排查。王铁柱带着人给机柜增加了额外的加固筋,刘思敏组织女同志对所有对外接口进行了清洁和密封处理,林云深和赵庆民则忙着测试在不同电压波动下系统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后勤保障工作也提上日程。去高原,不仅仅是技术攻坚,也是对生存能力的考验。
这天,行政科的小李干事拿着一张清单找到了陆知行。
“陆主任,这是院里给赴高原人员配发的物资清单,您过目一下。个人需要准备的主要是御寒衣物和生活用品,院里补助每人三尺布票,一斤棉花票,另外可以凭介绍信去供销社购买一双加厚的棉胶鞋。”
陆知行接过清单看了看,布票和棉花票勉强够做一件厚实点的棉衣内胆或者一条棉裤。他想起王铁柱、赵庆民他们这些年轻小伙子,大多来自南方或者家里条件一般,御寒的衣物恐怕不足。
“李干事,院里能不能再争取点布票或者旧的军大衣?我们有些同志,棉衣可能不够厚实。”陆知行商量道。
小李干事面露难色:“陆主任,不是我不帮忙,现在全国都一样,物资紧张。旧的军大衣倒是有几件,但都是磨光了毛的,保暖效果也有限……我尽量帮您申请看看吧。”
下班后,陆知行回到筒子楼,发现刘思敏和几个女同志正凑在一起,手里拿着针线和一些旧布料。
“刘姐,你看我把这件旧毛衣拆了,绒线应该够给他织副厚手套。”
“我这有块以前攒下的呢子料,做护膝正好。”
“我家那口子以前部队发的毡袜,还没穿破,我拿来……”
她们正在互相商量着,利用极其有限的材料,为即将出征的同事,特别是像林云深这样体质单薄的人,准备一些御寒的物品。这种在困难时期相互帮扶的情谊,显得格外珍贵。
苏青筠也给陆知行准备了一个行囊,里面除了换洗衣物,还塞了一瓶她托人买的维生素片、几盒能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常用药,以及一双她连夜赶织出来的厚毛袜。
“那边冷,脚一定要保暖。”她细细叮嘱着,眼里是化不开的担忧,“听说高原上饭都煮不熟,你们吃不好,再加上缺氧……一定要当心身体,实在撑不住就别硬扛。”
陆知行握住她的手,安慰道:“放心,我们不是去打仗,是去做实验。基地有基本保障的。倒是你,一个人在这边,照顾好自己。”
出发前夜,项目组破例没有加班。陆知行让大家早点回去收拾行李,和家人告别。筒子楼里,灯火通明,弥漫着一种临行前的特殊气氛。有妻子默默的垂泪,有父母反复的叮咛,也有孩子懵懂的问询。
王铁柱搂着媳妇秀芬,瓮声瓮气地说:“在家好好的,等俺回来。俺这是去给国家造‘大火箭’哩,光荣!”
秀芬红着眼圈,把几个煮鸡蛋塞进他的行李最深处:“俺知道,俺等你。在外面……别傻乎乎的光知道干活。”
林云深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那一堆稿纸,做着最后的演算,仿佛要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脑海里预先解决掉。
陆知行站在窗前,望着远方。高原的召唤,意味着更严峻的挑战,也意味着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他知道,此行必将充满艰辛,但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