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夏夫人于社区活动中扞卫家庭尊严,展现出内心刚强一面的同时,“新纪元”科学理事会内部,一场关乎未来战略方向的激烈辩论,正围绕着秦风离去前下达的一项最高优先级研究指令展开。
指令的核心,源于夏晚冒死传回的信息碎片,以及“开拓者一号”持续发回的深空数据。秦风要求科学理事会,集中所有算力与顶尖智力,对“星环”的威胁等级、出现周期、以及“神华天府”那枚黑色物体(暂命名为“昆仑星核”)与“星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现有模型框架的综合性推演与概率评估。
此刻,理事会最大的全息会议室中,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
巨大的环形光幕上,无数复杂的数据流、星图、能量模型、以及基于“昆仑星核”特性推测出的几种“星环”运作机制假设,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滚动、碰撞、重组。数十位来自天体物理、高能物理、信息科学、乃至哲学和宇宙社会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正围绕几个核心参数争论不休。
“……不行!现有的‘卡尔斯文明过滤器’模型完全无法适用!‘星环’表现出来的并非单纯的物理毁灭,更接近一种规则层面的‘格式化’或者说‘收割’!”一位头发花白的天体物理学家用力敲着桌子,声音嘶哑。
“但‘昆仑星核’的存在是个变数!它散发出的信息特征与‘星环’背景辐射存在某种程度的对抗性!它可能是一个‘钥匙’,也可能是一个‘缓冲器’!”信息科学的首席专家指着光幕上一组对比数据,眼神狂热。
“对抗?缓冲?拿什么对抗?我们连它的运作原理都无法完全理解!根据G-01原型机在模拟‘星环’能量辐射环境下的表现,现有科技造物在真正面对‘星环’时,存活概率不会高于0.0001%!”负责“守护者”项目的陈院士脸色难看地抛出一个残酷的数据。
“那是常规科技!别忘了秦先生!先生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越了现有科技树的范畴!”立刻有人反驳。
“但先生的力量并非无限!而且我们不知道‘星环’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如果它是一个跨越维度的存在,或者某种宇宙级文明的造物……”
争论愈演愈烈,悲观与乐观的情绪交织,谁也说服不了谁。所有的数学模型在引入“星环”和“昆仑星核”这两个变量后,都变得极其不稳定,推演结果在“人类文明彻底终结”到“侥幸延续火种”之间疯狂跳跃,概率分布散乱得毫无意义。
主持会议的史密斯教授(那位曾负责地质监测阵列的德裔老教授,如今已是理事会核心成员之一)看着眼前混乱的场面,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沉声道:“诸位,争吵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结论,一个至少能作为近期决策参考的、关于生存概率的……底线评估。”
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
底线评估?
在如此多未知和不可控变量面前,谈何容易?
一片沉默中,一个略显年轻,但眼神格外冷静的声音响起,来自深空探测部门的埃文斯。他刚刚因贡献获奖,又亲身参与了外星信号的分析,此刻思维正处在最活跃的状态。
“或许,我们的思路错了。”埃文斯站起身,走到光幕前,操作了几下,将那些纷繁复杂的数据和模型暂时隐去,只留下了两个最核心的符号——一个代表“星环”的简化漩涡标记,另一个代表“昆仑星核”的黑色球体。
他转过身,面对所有前辈同僚,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
“我们一直在用现有的科学范式,去套用两个明显可能来自更高维度的现象。这就像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量子纠缠,注定徒劳。”
他指了指那两个符号。
“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现有认知下,算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的生存概率。”
“我们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埃文斯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史密斯教授身上,一字一顿地问道:
“在引入了‘秦先生’这个最大的、也是唯一的‘x因素’之后……”
“我们‘新纪元’,人类文明火种延续的概率……”
“应该还是大于等于100%吧?”
!!!
全场愕然!
大于等于……100%?
这怎么可能?!在科学上,概率最大就是100%,代表必然发生。而“大于等于100%”这种说法,本身就违背了数学逻辑!更像是一种……充满绝对信念的断言!
史密斯教授愣住了,他看着埃文斯那双充满某种近乎信仰光芒的眼睛,张了张嘴,想从科学角度反驳这荒谬的说法。
但话到了嘴边,他却发现自己说不出口。
因为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过了秦风那平静深邃的眼神,闪过了他轻描淡写间拨动星球脉搏、撕裂空间屏障的景象,闪过了他面对一切危机与挑衅时那绝对的、仿佛早已洞悉结局的漠然……
科学?
逻辑?
在那个人面前,真的还适用吗?
埃文斯的问题,看似荒谬,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某种思维的枷锁。
是啊。
他们在这里用尽毕生所学,计算着渺茫的概率。
却忘了,他们最大的依仗,从来就不是什么科技或模型。
而是那个……一次又一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男人。
有他在,
希望,便不再是概率问题。
而是一种……必然。
会议室里陷入了更长久的沉默。
但这一次,沉默中不再是迷茫与争论,而是一种逐渐凝聚的、无声的共识。
史密斯教授缓缓站起身,苍老的目光中重新燃起了光芒,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埃文斯博士说得对。”
“我们的推演,必须建立在‘秦先生存在’这个最大的前提之上。”
“那么,基于这个前提……”
他顿了顿,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出了那句违背他一生信奉的科学准则,却在此刻显得无比正确的话:
“……生存概率,评估为:大于等于100%。”
“散会。各小组,按照这个‘底线’,重新调整研究方向与资源配比!”
没有欢呼,没有质疑。
只有一种沉重的、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人之身的决然。
所有人默默起身,离开会议室。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新纪元”的未来,已与那个男人的命运,彻底绑定。
而他们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让这个“大于等于100%”的希望……
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