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堆满书籍和纸张的书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辰逸和殷佳璐早早便来到书房,昨日从徐大人处得来的科举信息,像一团亟待解开的谜题,摆在他们面前。
辰逸坐在书桌前,摊开那份珍贵的科举信息卷宗,眼神专注而坚定。殷佳璐则站在一旁,手中拿着纸笔,准备随时记录。“佳璐,此次科举考试题型变化不小,对诗词韵律的精准把握和文章立意的深度挖掘要求更高了。”辰逸一边看着卷宗,一边说道。殷佳璐微微点头,“那我们得尽快制定出针对性的备考计划,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耽搁。”
两人陷入沉思,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窗外鸟儿偶尔的啼鸣声。过了一会儿,辰逸率先打破沉默,“针对考试题型的变化,我觉得要加强对律诗和骈文这两种体裁的练习,这两种体裁对韵律和对仗要求极高,正好契合考试要求。文章格式方面,得严格按照八股文的规范来,起承转合,每一部分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殷佳璐快速记录下来,同时补充道:“除了练习,还得多找一些优秀的范文来研究,学习人家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接着,辰逸又说道:“几位主考官的偏好也得重视。偏爱文风古朴典雅的考官,我就多研读先秦两汉的经典着作,汲取其中的古朴韵味;看重文章创新与实用性的,我便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让文章更贴合实际。”殷佳璐思索片刻,“你还可以将两种风格融合一下,既有古朴的底蕴,又有创新的亮点,说不定能同时打动几位考官。”辰逸眼前一亮,“佳璐,你这想法妙极了!就这么办。”
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终于制定好了详细的备考计划。每日清晨,辰逸会花两个时辰练习律诗和骈文的写作,力求在韵律和对仗上做到精准无误;上午的剩余时间,他会研读经典着作和优秀范文,学习古朴文风与写作技巧。午后,辰逸会关注时事热点,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文章,提升文章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而殷佳璐则负责在一旁协助,为他收集各类资料,包括最新的时事消息、罕见的经典古籍等,同时也会对辰逸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制定好计划后,辰逸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备考练习中。他铺开宣纸,研好墨,提笔蘸墨,略作思索后,便在纸上挥毫泼墨。书房里只听得见毛笔在宣纸上摩挲的沙沙声。辰逸专注地写着律诗,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力求在韵律和意境上都达到完美。殷佳璐则在一旁静静地翻阅着书籍,为辰逸寻找合适的典故和素材。
然而,练习并非一帆风顺。在尝试将古朴文风与创新亮点融合时,辰逸遇到了难题。他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古朴有余而创新不足,显得过于陈旧;要么创新过头,失去了古朴的韵味,变得不伦不类。辰逸看着桌上写满字的宣纸,眉头紧锁,心中有些烦躁。“怎么会这样?明明思路是对的,可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不对劲。”辰逸自言自语道。
殷佳璐察觉到辰逸的情绪,放下手中的书,走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别着急,这才刚开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们再仔细分析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说着,殷佳璐拿起辰逸写的文章,仔细研读起来。她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思考片刻后说道:“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你对两种风格的融合还不够自然。古朴文风注重的是用词的典雅和意境的深远,创新则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入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你可以先从局部入手,比如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整体的融合。”
辰逸听了殷佳璐的建议,觉得颇有道理。他重新拿起笔,按照殷佳璐所说的方法,再次尝试。这一次,他先在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引出主题,然后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经典古籍中的典故,展现出古朴的文风。文章结尾处,他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升华了主题。写完后,辰逸读了一遍,感觉比之前的文章好了许多,但仍觉得有些地方不够完美。
就这样,辰逸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修改,每一次都在努力寻找古朴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殷佳璐则一直在旁边耐心地陪伴着他,给予他鼓励和建议。时间在紧张而又充实的氛围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书房里亮起了烛火。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辰逸终于写出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他将文章递给殷佳璐,眼中带着一丝期待。殷佳璐接过文章,认真地读了起来。读完后,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逸,这篇文章比之前的进步太多了,古朴与创新融合得恰到好处。照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一定没问题的。”辰逸听了,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虽然今天在备考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但好在两人共同努力,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然而,科举之路充满变数,这份调整后的备考计划能否适应科举的变化,谁也无法确定。在剩下不多的备考时间里,辰逸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和殷佳璐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全力以赴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