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磨合的阵痛与外部舆论的风波,如同淬火的冷水与锤打的锻铁,让“灵枢”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成长。林知意沉浸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节奏中,几乎要将那个远在延舟科技顶层办公室的男人抛诸脑后——如果,他没有以那种无处不在又难以界定的方式,持续彰显着他的“特别关注”的话。
这种关注,不再仅仅是提供几份行业资料或者几句提点。它变得更加细致,更加……私人化。
比如,在她连续几天加班,忙于应对竞争对手的舆论攻击时,前台总会“恰巧”收到附近那家以健康轻食着称的高档餐厅送来的加班晚餐,口味清淡,搭配合理,完全符合她因为过度劳累而有些脆弱的肠胃。订单上没有署名,但餐厅是陆延舟过去偶尔会带她去的那家。
又比如,当她为了准备海外认证,需要查阅一些极其冷门、甚至尚未完全公开的某国监管机构内部技术指引时,在她发动所有人脉、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份完整的、带有非公开标记的指引译本,会通过一个看似与延舟科技毫无关联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被送到她的邮箱。翻译精准,注解详尽,直指她正在困惑的核心问题。
再比如,在一个行业小型沙龙上,一位资深的、以挑剔和保守着称的医疗投资大佬,原本对“灵枢”这类AI诊断项目兴致缺缺,却在与她简短交流后,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甚至在结束后主动递来名片,表示“期待后续深入沟通”。后来林知意才从旁人口中得知,那位大佬与陆延舟私交甚笃,在沙龙开始前,陆延舟曾与他有过一番“关于行业创新与未来趋势”的闲聊。
这些“巧合”与“便利”,像一张精心编织的、无形的网,轻柔地笼罩在她的周围。它们从不喧宾夺主,也从未越过商业合作的界限,甚至刻意抹去了所有直接来自陆延舟的痕迹。但林知意不是傻子,她太熟悉陆延舟行事的那种风格——精准、高效、以及一种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不容拒绝的掌控力。
他仿佛一个站在幕后的导演,在她需要的时候,适时地推上合适的道具,安排好关键的配角,确保她这出“独立创业”的大戏,能够按照他认可的剧本(或者说,是他希望看到的成功路径)顺利演下去。
这种感觉,让林知意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与烦躁。
她厌恶这种被“安排”的感觉,即使这种安排于她有利。这让她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仿佛离不开他陆延舟的暗中扶持。她想要的,是纯粹靠自己和团队拼杀出来的天地,哪怕头破血流,那也是属于自己的勋章。
可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彻底硬起心肠,将这些“帮助”弃如敝履。那些精准送达的资料,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那些不经意的引荐,确实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拒绝送到眼前的资源,是一种愚蠢的清高。
这种矛盾,在她心中激烈地撕扯着。
她尝试过反击。在一次收到那家轻食餐厅的晚餐后,她让助理小王按照市价将餐费转账给了餐厅,并附言:“谢谢,但不必再送。”然而,第二天,晚餐照旧送来,只是附上了一张卡片,上面打印着一行冰冷的字:「本公司周年庆,回馈特定商圈客户,无法取消。」
她也尝试过直接沟通。在一次与延舟科技某个下游供应商的例行会议后,她看似无意地向对方负责人提了一句:“最近总收到一些匿名的行业资料,很是受益,不知是否与贵司的信息共享计划有关?”
对方负责人一脸茫然,随即笑道:“林总监说笑了,我们哪有那么超前的服务。估计是您和‘灵枢’项目名声在外,有心人想要结个善缘吧。”
话被堵得死死的,让她连质问的对象都找不到。
陆延舟就像一团弥漫在空气中的雾,她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影响,却抓不住任何实质的把柄。他从不主动联系她,除了那次她主动咨询技术问题。他似乎满足于这种躲在暗处、运筹帷幄的状态。
这种“特别关注”,比直接的追求或干涉,更让她感到棘手。它无声无息地渗透,软化着她的边界,考验着她的定力。
终于,在一个深夜,她再次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里面是一份关于即将举行的那个海外学术会议上,几位关键评委的研究背景和近期关注点的详细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对她完善演讲内容、应对提问至关重要。
看着屏幕上那份堪称“雪中送炭”的文件,林知意没有立刻点开。她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
她拿起手机,点开那个被她置顶,却又几乎从不联系的号码,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悬停了许久。
她想问他:你到底想怎么样?
是想用这种方式弥补五年前的亏欠?
还是觉得她离开了他的羽翼就无法生存,所以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证明他的重要性?
或者……有别的,她不敢去深想的原因?
最终,她一个字都没有发出去。
她关掉了邮件界面,合上了电脑。
有些界限,一旦模糊,就可能再也清晰不起来。
他的特别关注,像一杯温吞的水,不烫,却足以让她在这深秋的夜里,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暖意,与恐慌。
她知道,她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方式,来应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关照”。
否则,她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独立王国,恐怕会从内部,被他这种温柔的渗透,悄然瓦解。
夜,还很长。
而他的关注,似乎,也远未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