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冬的周末,旧教学楼秘密基地的窗外飘着细密的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落在玻璃上,汇成一道道浅浅的水痕。诗社的小组讨论正围绕 “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年轻人生活” 展开,贺花和宋子都却因为观点不同,渐渐从 “讨论” 变成了 “辩论”,桌上的《诗经》摊开着,书页被窗外的风轻轻吹动,仿佛也在 “倾听” 这场关于传承的交锋。
“我觉得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是‘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把它当成‘博物馆里的展品’。” 贺花率先开口,她手里拿着自己设计的汉服配饰 —— 一个用现代合金材料制作的发簪,簪头是《诗经》里的桃花纹样,“比如我做的这个发簪,用的是现代工艺和材料,价格便宜,日常也能戴,年轻人不会觉得‘老气’;但它的纹样来自《桃夭》,藏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传承。如果只是让大家‘读《诗经》、穿传统汉服’,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太远’,根本坚持不下去。”
她把发簪放在桌上,推向宋子都:“你看,这个发簪在学校的文创店卖得很好,很多同学买了之后,会主动问‘桃花纹样有什么寓意’,我就趁机给他们讲《桃夭》的故事,这比生硬地‘教《诗经》’效果好多了。所以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先让它‘有用’‘好看’,能融入年轻人的日常,才有后续的了解和热爱。”
宋子都却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一本《诗经》插画集,翻到《蒹葭》的页面:“我不否认‘融入生活’的重要性,但传承的核心是‘留住精髓’,这需要靠教育和艺术形式来扎根。比如学校开设的‘国学课’,虽然很多同学觉得‘枯燥’,但能系统地教大家《诗经》的背景、内涵,让大家明白‘蒹葭苍苍’不只是‘芦苇很茂盛’,还有‘追寻理想而不得’的深层意境;再比如改编的《诗经》音乐剧,用现代音乐演绎古老的诗句,既保留了诗的灵魂,又用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形式呈现,这才是‘焕发新生’,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元素的堆砌’。”
他指着插画集里的《关雎》插画:“你做的发簪确实好看,但如果大家只关注‘发簪好不好看’,而不知道‘桃花纹样背后的《桃夭》’,那传承就成了‘空壳’。教育能让大家‘知其所以然’,艺术能让大家‘感受其美’,这两者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年轻人心里,而不是变成‘一次性的文创产品’。”
“可教育和艺术形式太‘高大上’了!” 贺花立刻反驳,声音提高了几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音乐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耐心听完一节国学课。我表妹就是这样,她对‘系统学习《诗经》’没兴趣,但她喜欢穿汉服、做手工,通过我做的配饰,她现在能背出《桃夭》的整首诗,还知道‘之子于归’是‘女子出嫁’的意思。你能说这种‘从兴趣入手’的传承没有用吗?”
宋子都也有些激动,身体微微前倾:“我没说‘从兴趣入手’没用,但‘兴趣’不能当饭吃!如果只靠‘好看的配饰’‘好玩的文创’,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永远停留在‘表面’,不知道‘礼’的内涵,不明白‘诗’的意境,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消费传统文化’,而不是‘传承传统文化’。就像很多人穿汉服,只追求‘拍照好看’,不知道汉服背后的礼仪文化,甚至穿着汉服做不礼貌的事,这反而会让传统文化变味!”
两人各执一词,语气都带着坚持,桌上的桂花茶已经凉了,窗外的雨声似乎也变得更急。其他成员都没有说话,有的低头看着《诗经》,有的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显然也在思考两人的观点。
苏松轻轻翻开笔记本,在 “人物志” 的空白页上写下 “贺花:融入生活,从兴趣入手;宋子都:教育艺术,留其精髓”,他抬头看向两人,轻声说道:“其实你们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侧重的角度不同。贺花说的‘融入生活’,是让传统文化‘走下来’,贴近年轻人;宋子都说的‘教育艺术’,是让传统文化‘立起来’,留住根脉。有没有可能,我们不需要非要选一个,而是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白墨这时也开口了,她拿起贺花的发簪,又翻到宋子都的插画集:“比如这个发簪,我们可以在它的包装上印上《桃夭》的诗句和简单解读,让买发簪的人不仅能‘用’,还能‘知’;再比如国学课,可以加入‘手工实践’环节,让大家一边学《诗经》,一边做和诗句相关的手工,像用黏土捏出‘蒹葭’,用彩纸折出‘桃花’,这样既‘系统学习’,又‘有兴趣参与’,不就能兼顾了吗?”
尤龙也点头附和:“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用‘融入生活的兴趣点’吸引年轻人,比如贺花的配饰、有趣的文创,让大家‘愿意靠近’传统文化;第二步,用‘教育和艺术形式’深化理解,比如开设‘《诗经》小课堂’,改编‘《诗经》情景剧’,让大家在感兴趣之后,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从‘吸引’到‘深化’,循序渐进,比争论‘哪个更重要’更实际。”
贺花和宋子都都沉默了,他们看着桌上的发簪和插画集,又看了看其他成员认真的表情,显然也在思考这个 “平衡点”。贺花轻轻摩挲着发簪的纹样,小声说道:“其实我也不是反对教育和艺术形式,只是觉得很多时候,大家把传统文化‘捧得太高’,让年轻人不敢靠近。如果能把‘有趣的生活融入’和‘系统的教育艺术’结合起来,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宋子都也缓和了语气,他合上插画集:“我之前确实太强调‘精髓’,忽略了‘兴趣’的重要性。就像你说的表妹,她因为喜欢配饰而了解《桃夭》,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开始’。我们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她去了解更深层的文化,比如告诉她‘桃花除了好看,还象征多子多福’,让她从‘喜欢纹样’变成‘喜欢背后的文化’。”
“对!就像我们诗社的活动一样。” 林晓忽然说道,“我们第一次活动是‘分享心中的白’,用大家感兴趣的‘故事、绘画’吸引参与;后来有了‘深度批注交流’,引导大家深入理解《诗经》;现在还计划搞‘知识竞赛’,用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点。这其实就是‘兴趣’和‘精髓’的结合 —— 先用有趣的形式让大家‘进来’,再用深度的内容让大家‘留下’。”
大家纷纷点头,之前的 “辩论氛围” 渐渐变成了 “合作讨论”。贺花提议,以后可以把自己的汉服配饰设计和 “《诗经》小课堂” 结合,比如讲《桃夭》时,教大家做简单的桃花纹样配饰;宋子都则表示,愿意尝试用 “情景剧” 的形式演绎《诗经》故事,让大家在 “演戏” 的过程中,既感受艺术的美,又了解诗的背景。
“其实不管是‘融入生活’还是‘教育艺术’,核心都是‘让年轻人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 宋子充总结道,“我们不需要纠结‘哪种方式更好’,而是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入口’—— 喜欢手工的,从配饰、文创入手;喜欢学习的,从国学课、批注交流入手;喜欢艺术的,从音乐剧、情景剧入手。只要能让大家‘走进来’,并愿意‘走下去’,就是成功的传承。”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秘密基地的玻璃窗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斑。贺花把发簪递给宋子都:“下次‘《诗经》小课堂’讲《桃夭》,我来教大家做桃花发簪,你负责讲背后的文化背景,咱们合作一次?”
宋子都接过发簪,笑着点头:“没问题!我还可以编一个《桃夭》的小情景剧,让大家一边做发簪,一边演故事,肯定很有意思。”
其他成员也纷纷加入讨论,有人提议设计 “《诗经》主题文创套装”(包含配饰、笔记本、插画卡),有人想组织 “《诗经》户外体验活动”(在公园里找《诗经》里的植物,一边观察一边学诗),还有人建议和学校的艺术社团合作,一起改编《诗经》音乐剧。
苏松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在 “人物志” 上补充道:“这场辩论没有‘赢家’,却有‘共同的收获’—— 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传承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兼容并蓄’的智慧。既要让它‘好看、好玩’,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也要让它‘有根、有魂’,留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我们诗社,就是要做这个‘连接者’,把传统与现代、兴趣与深度,紧紧地连在一起。”
白墨轻轻翻开《诗经》,找到《郑风?子衿》中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轻声念道:“古人用‘青青子衿’表达思念,现在我们用‘桃花发簪’‘情景剧’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形式变了,但那份‘热爱’的初心没变。这大概就是传承的意义 —— 在变与不变之间,让美好的东西,一直延续下去。”
大家都安静下来,目光落在《诗经》的书页上,落在桌上的发簪和插画集上。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诗经》里的诗句,温柔地落在每个人的心里。这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辩论,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 “如何更好传承” 的合作讨论,而这份 “求同存异” 的理解,也让扶苏诗社的成员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