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xx县林业工作站造林检查验收与补贴审核管理工作规范》正式实施已有一月有余。办公室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以往那种因标准模糊而产生的低声探讨和因职责不清而出现的短暂停滞明显减少了。文件的传递有了清晰的路径,下乡验收的准备工作变得有条不紊,就连电话铃声响起时,接听人员的应答也多了几分笃定。一切似乎都在朝着高效、规范的方向稳步前进。
但凌云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观察着外间同事们伏案工作的身影,心中那根弦却并未放松。他清楚地知道,制度是框架,是骨骼,它能规定动作,却无法赋予灵魂。真正让一个团队拥有生命力、创造力和韧性的,是身处其中的人,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
林业站的队伍结构很有代表性:张工和李工这样的老同志,是站里的定海神针。他们在林子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苗木的优劣、山场的脾气、病虫害的蛛丝马迹,都难逃他们的法眼。但凌云也敏锐地察觉到,面对GpS定位、信息化办公软件等新事物,他们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眼神中会掠过一丝经验主义技术鸿沟的无奈。而像小刘这样的年轻干部,则是站里的新鲜血液,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快,电脑操作熟练,是推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缺乏基层历练,对山情林情民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往往存在落差。
如何弥合这种代际与知识结构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凌云想起李建明站长离任前对他的叮嘱:小林啊,管好一个站,光靠制度不行,还得靠人心。如今,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建章立制适当转向育人聚心,像春雨一样,细腻无声地滋养这个团队。
机会很快出现在日常工作中。一个周二的下午,小刘拿着一份刚刚按照新表格模板整理好的验收报告初稿来找凌云,脸上带着一丝不确定:凌站,您看看这个,大部分是按新要求填的,但我总觉得对长期管护评估那部分,写起来有点心里没底,怕把握不准尺度。
凌云放下手头正在审阅的一份项目计划书,没有立刻接过报告翻看,而是站起身,温和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非常关键。走,我们一起去请教一下张工,他在这方面是绝对的专家,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
两人走到张工的办公桌前。张工正戴着老花镜,对着一本厚厚的《主要造林树种形态图谱》仔细比对着几张新拍的苗木照片。凌云拉过两把椅子,和小刘一起坐下,用请教的口吻说:张工,打扰您一下。小刘在写验收报告,遇到个难题,关于新流程里长期管护评估的具体把握尺度,这方面您经验最丰富,还得请您给把把关,指点指点。
张工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看到凌云亲自带着年轻同志来请教,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他接过报告,找到管护情况那一栏,仔细看了看小刘写的管护措施基本落实,效果一般的评语,然后微微摇了摇头。他拿起一支红笔,在报告旁边的空白处边写边说:小刘啊,效果一般这个说法,还是太笼统,弹性太大。你看啊,他耐心地解释道,评估管护,不能光看有没有做,更要看做得到不到位、细不细。比如,抚育除草是做了,但做得彻不彻底?林地里还有没有明显的、与苗木争水争肥的高杆杂草?有没有发现病虫害的初期迹象,比如叶片上的不明孔洞、枝条上的异常分泌物?土壤有没有板结?这些细微之处,才是判断管护是否真正到位、能否保障长期成林质量的关键。你光写个,下次换个人去复查,可能觉得还行,过得去,也可能觉得不行,差得远,这就会产生新的不一致。
小刘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连忙点头:我明白了,张工!您这么一说就清楚多了。下次上山验收,我一定特别留意观察这些细节,把它们都记录清楚,让评估有据可依。
凌云趁热打铁,真诚地对张工说:张工,您这些经验太宝贵了,都是几十年实践积累下来的精华,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活字典。我看,能不能麻烦您抽空,把像这类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模糊判断的技术要点,都系统地梳理一下,比如不同树种的健康表现、常见问题的识别诀窍等等,形成一些更具体、可操作的补充指引?就当是给我们这个新流程打补丁,让它变得更接地气、更完善。小刘文字功底好,可以协助您记录整理,做成电子版,也方便大家学习查阅。
张工看着凌云诚恳的眼神,又看看虚心求教、眼神发亮的小刘,心里那份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油然而生,他点了点头,语气肯定地说:成!凌站你这么重视我们老家伙的经验,是好事。我琢磨琢磨,把这些年碰到过的常见情况捋一捋,试试看能整理出点啥有用的东西来。
过了几天,李工从红山镇验收回来,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对着屏幕上新启用的野外数据采集App界面发愁。原来,新流程要求验收人员必须使用App实时记录GpS坐标和拍摄现场照片并上传,他年纪大了,智能手机操作本来就不熟练,几次因为点错按键或者网络不稳定,辛苦采集的数据没能成功保存,还得靠脑子回忆和纸质笔记补录,感觉比原来还麻烦。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总问年轻同志,正自己生着闷气。
凌云观察到了李工的异常,放下手中的文件,走过去,笑着找了个话头:李工,从红山回来了?那边几个小班听说地形挺复杂的,坡度大。我正想研究一下用这个新App在复杂地形下怎么保证定位精度呢,您实际操作了几次,有没有啥体会或者遇到啥问题?咱们一起研究研究,看怎么改进。
李工叹了口气,把遇到的困难一五一十地说了。凌云听罢,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安慰道:这很正常,新东西总有个适应过程。别说您了,我刚开始用也觉得别扭。随即,他转身叫来小刘:小刘,你来给李工当回小老师,重点演示一下那个数据保存和上传的关键步骤,看看有没有啥,再编个简单好记的操作口诀啥的,让李工这样的老师傅也能快速上手。
小刘兴致勃勃地跑过来,拿出自己的手机,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给李工讲解:李工,您看,点这里拍照,拍完一定要点这个键;坐标获取后,要等这个信号标志稳定了再点;最后所有数据弄好,要检查一遍再点这个......她还真的发挥年轻人优势,编了个先定位,信号稳;再拍照,要清晰;后保存,勤检查;最后提交莫忘记的顺口溜。李工在年轻人热情、耐心的帮助下,一步步跟着操作,很快掌握了要领,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也有了笑容。
凌云见状,又顺势提议:我看,以后咱们安排下乡验收,尽量采用新老搭配的模式。比如李工您经验足,负责把握技术标准、判断苗木情况这些大方向;让小刘这样的年轻人跟着您,主要负责这些新设备的操作、数据记录和初步整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质量,又能让年轻人快速积累实践经验,您也能更专注于技术把关,算是优势互补,您看怎么样?
李工欣然同意:这个办法好!我们老家伙带带年轻人,是应该的。
这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更无形中搭建了新老同志交流合作的桥梁。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少同事围坐在一起,讨论的不再是抱怨和推诿,而是具体的技术难题和改进想法。凌云还利用冬季培训的时机,在站内和面向乡镇林业站,开设了林业业务微讲堂。他不仅自己讲解新制度的理念和要求,更大力邀请张工、李工这样的老专家登上讲台,担任主讲老师,给年轻人们讲授如何一眼看出苗木好坏山林踏查的实用技巧等充满土腥味却又极其管用的实操课程。老同志们看到自己的经验被如此重视,精心准备讲稿,讲起来绘声绘色,深受欢迎。
同时,他也鼓励并安排小刘等年轻干部,给大家培训Excel在林业数据整理中的应用如何用手机软件辅助野外作业等新技能。这种老传新、新帮老的互动,打破了年龄和资历的壁垒,营造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在生活上,凌云也注重细节关怀。他注意到李工有老胃病,下乡时常带点温和的茶包给他;张工的孙子考上大学,他组织站里同事一起表示祝贺;小刘在业务攻坚阶段经常加班,他主动协调安排补休,并自掏腰包请大家吃夜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关怀,像丝丝春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大家的心田。他还在站内推行了简单的生日祝福、生病探望等暖心制度,努力让严肃的工作单位充满人情味。
潜移默化中,林业站的氛围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以往可能存在的些许代沟或隔阂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和谐融洽的氛围。老同志放下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焕发了新的工作热情,仿佛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年轻人则在获得信任、承担重任和向老同志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对林业工作的感情和责任感日益加深,干劲更足。
张工有一次在私下闲聊时,对李工感慨道:开始觉得凌云搞的这些条条框框是束缚,现在看,长远真是好事。工作规范了,责任清楚了,心里反而更踏实。而且这小子,会用人,懂得敬重老同志,也肯给年轻人机会,难得啊!
李工深有同感:是啊,不像以前,要么一团乱,要么死气沉沉。现在感觉大家拧成一股绳,干活有奔头。
小刘则在一次工作小结中写道:参与站里的流程优化和团队活动,让我不仅业务能力快速提升,更深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凌站长就像一位细心的大哥哥,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总能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困难时给予支持。
春雨润物细无声。凌云用他的尊重、信任、赋权和关怀,悄然完成了对团队士气和能力的滋养与提升。他成功地将他所倡导的规范、高效的工作理念,与尊重、成长、和谐的团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迎接接下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本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他知道,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已经初具雏形。这种变化,细微却深刻,如同春雨浸润过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