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回响》续集的编辑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堆积如山的投稿上,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沉闷。编辑小陈把一摞稿件推到林晓面前,语气里满是无奈:“林姐,你看这些投稿,十篇有八篇是‘AI 聊伴陪老人聊天’‘村医用终端测血压’,连细节都大同小异。上次收到一篇非洲的故事,我还激动了半天,结果翻到后面,发现还是中国医生去帮扶的经历,根本没提当地团队怎么干的。”
林晓拿起最上面的稿件,标题是《我的 AI 聊伴故事》,内容果然和小陈说的一样 —— 老人一开始抵触机器,村医耐心讲解后,老人爱上用聊伴听戏曲。这样的故事,在已收到的投稿里已经出现了二十多次。她翻开读者反馈表,83% 的读者都写着 “想看看海外农村的初心故事”,有位读者甚至留言:“我知道非洲、南美也有很多人在帮农村人,为什么不多写他们的事?”
指尖划过纸上重复的情节,林晓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
一句话:“每个地方的农村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智慧,要多听他们说。” 第一部《初心回响》侧重中国故事,是因为当时的初心实践还集中在国内;可现在,全球 60 个国家都有初心项目,再只写中国,就像只看了半边世界。
“我们不能再闭门造车了。” 林晓召集团队开会,提出 “全球故事征集” 的想法,“要让非洲的阿莫斯、东南亚的阮梅、南美的卡洛斯都来写,让读者知道,不管在哪个国家,帮农村人的初心都是一样的。”
计划定下来后,第一步就是定向邀约。林晓亲自给全球初心联盟的 200 个组织发邮件,附上简单的邀约信:“不用写复杂的文章,就说说你们怎么帮老人看病、怎么改设备、怎么让村民接受机器,哪怕是一句对话、一个细节都好。”
阿莫斯收到邮件后,立刻发来一篇手写的故事 ——《藤编背篓里的设备》,里面写着他和村民一起编背篓装 AI 终端,长老为了让大家接受设备,带头用终端测血压,甚至把自己的歌谣录进聊伴当铃声。“以前总觉得我们的故事太小,没人会看,没想到你们真的愿意收录。” 阿莫斯在邮件里说,还附了一张村民编背篓的照片,阳光落在藤条上,格外温暖。
东南亚的阮梅则写了《巫医和 AI》,讲她怎么说服巫医和 AI 合作:第一次带巫医去流动站时,巫医对着终端皱眉,说 “这机器看不懂人的气血”;直到有次老人血压骤升,AI 提前预警,巫医才松口:“它能帮我记老人的情况,是个好帮手。” 现在,巫医每次看完病,都会主动让村医用 AI 测血压,还会说 “机器说没事,你们就放心吧”。
为了让更多人敢投稿,林晓团队还设计了 “故事写作模板”,把复杂的写作拆成 “冲突 - 解决 - 影响” 三步。比如写设备运输,就填 “遇到的问题(山路难走)→怎么解决(用背篓 + 摩托车)→帮了多少人(50 位老人)”。南美的卡洛斯用模板写了《咖啡地里的健康课》,说他们让种咖啡的农户 “每记录一次咖啡生长情况,就能换一次健康监测”,既帮农户管了庄稼,又让他们主动关注身体,最后还加了句:“现在农户看见我,会先问‘今天能测血压吗’,再聊咖啡。”
最让读者兴奋的是 “故事投票” 环节。林晓团队把征集到的故事整理后,放在数字纪念馆上,让全球读者投票选 “最动人的 100 个故事”。投票页面刚上线,访问量就暴涨,非洲的故事、南美的故事、东南亚的故事都得到了很多支持。有位中国读者留言:“原来非洲的朋友用背篓运设备,和我们村用竹筐装终端,这么像!”
三个月后,征集结束时,团队收到了 1200 多篇投稿,海外故事占比从 15% 飙升到 62%。小陈抱着新整理的稿件,笑得合不拢嘴:“林姐,你看这篇《部落歌谣里的健康知识》,非洲团队把预防疟疾的方法编进歌谣,老人跟着唱就记住了,太有创意了!还有这篇《竹坡道上的笑声》,东南亚团队用竹子做坡道,成本比水泥低一半,老人再也不用爬楼梯费劲了。”
这天,王浩带着康医科技的翻译团队来,带来了好消息:“我们把非英语的故事翻译成了 10 种语言,还帮优秀投稿者拍了短视频,比如阿莫斯编背篓的过程、阮梅和巫医沟通的场景,能帮书籍做宣传。” 他指着屏幕上的短视频,阿莫斯正拿着藤条教村民编背篓,嘴里还哼着当地的歌:“背篓装着机器,机器帮着看病,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甜。”
林晓看着视频,突然想起老院长当年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场景 —— 不管是中国的药箱、非洲的背篓,还是东南亚的竹坡道,里面装的都是帮农村人的初心。她拿起一篇非洲故事,里面写着 “我们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我们有手、有歌、有想帮人的心”,眼眶突然热了。
“这才是《初心回响》该有的样子。” 林晓轻声说,手里的稿件仿佛有了温度。她知道,这些来自全球的故事,会让更多人明白:初心不分国界,帮农村人的方法或许不同,但那份想让他们过得更好的心意,永远一样。而这,正是老院长 “帮所有农村人” 的终极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