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山坳村的村卫生室里,62 岁的村医老周正对着《初心理论转化手册》发愁,满页的 “沟通范式”“模块落地” 让他皱紧了眉头。桌角的搪瓷杯里,茶水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还是没琢磨透 “唠嗑式随访” 到底该怎么唠。上周试着跟李大爷提测血压,刚说 “用 AI 终端”,老人就摆手:“那机器看不懂我的老毛病,别折腾了。”
老周叹着气把手册合上,指腹在 “贴近群众” 四个字上反复摩挲。山坳村就他一个村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要么耳背,要么认死理,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理解这些理论。林晓来调研时,他红着脸说:“不是我不想学,是这些字儿太绕,我怕学歪了,反而得罪老人。”
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偏远村落的理论转化率仅 25%,老周的困境不是个例。林晓坐在颠簸的山路上,看着车窗外连绵的群山,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不能贪多,要从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先帮老人挑桶水,再聊看病的事。” 当年老院长在县医院,也是从帮老人挂号、陪老人等诊开始,慢慢让大家接受新的诊疗方法。
“我们得把理论拆成老人能听懂、村医能学会的小事。” 林晓把团队和县域青年领航者叫到一起,提出 “微试点 + 联络员” 的想法,“山坳村就先落地‘贴近群众’一个模块,只教老周‘聊庄稼’‘聊孙子’两个动作,慢慢来,不着急。”
青年领航者小李主动申请当联络员,他是本地人,会说山坳村的方言,还跟着老村医学过怎么跟老人打交道。出发前,林晓特意把老院长的笔记交给小李:“遇到不懂的,就想想老院长会怎么做。”
小李到山坳村的第一天,就跟着老周去随访。路过李大爷的菜园,小李指着地里的玉米说:“大爷,您家玉米今年长得比去年壮实啊,是不是今年雨水好,您身体也更硬朗了?” 李大爷眼睛一亮,打开了话匣子,从种玉米聊到家里的孙子,小李趁机说:“正好周大夫在,帮您测测血压,身体好才能多陪孙子几年不是?”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测完还说:“这机器比我想象中贴心,没那么吓人。”
老周在旁边看得真切,小李私下教他:“跟老人聊天,别先提看病,要先聊他们在乎的事,庄稼、孙子、家里的鸡,都是话题。” 他还帮老周做了张 “话术卡”,上面写着 “聊庄稼:您家今年收成咋样?身体吃得消吗?”“聊孙子:孙子最近打电话没?您身体好,他在外也放心”,都是方言大白话,老周一看就懂。
为了让老周有信心,小李还做了张 “效果对比表”,贴在卫生室的墙上:3 月随访 10 人,老人抵触率 60%;4 月跟着小李学聊家常,随访 18 人,抵触率降到 30%;到了第 5 月,老周已经能自己主动跟老人唠嗑,随访人数涨到 25 人,抵触率只剩 10%。“你看,这就是你做到的!” 小李指着表格,老周的眼睛里终于有了光。
有次随访王奶奶,老周想起王奶奶的孙子在外地打工,就先问:“您孙子上次寄的茶叶喝完没?我听说喝绿茶对身体好。” 王奶奶笑着说:“还没呢,他特意让我少喝浓茶,怕血压高。” 老周顺势说:“那咱今天测测血压,让你孙子也放心。” 王奶奶没犹豫就伸出了胳膊,测完还说:“以后你常来跟我唠唠,比一个人在家强。”
一个月后,山坳村的理论转化率从 25% 冲到 78%,老周再也不用对着手册发愁,卫生室里的 AI 终端也从 “摆设” 变成了老人愿意用的 “好帮手”。他特意给林晓打电话:“现在我知道怎么跟老人聊了,不是理论难,是以前没找对方法!”
这天,王浩带着康医科技的团队来山坳村,带来了 “村落微试点工具包”—— 里面有 “10 分钟速成话术卡”,印着各地的方言聊法;还有 “效果记录表”,连怎么填 “随访人数”“老人反馈” 都画了示意图。“老院长当年帮人,也是从帮一个老人看一次病开始的,我们的理论转化也该这样,从小处着手,慢慢积累。” 王浩说,还现场教老周用工具包里的 “老人需求清单”,帮老人记录 “喜欢聊的话题”“忌口的食物”。
林晓翻着工具包里的话术卡,看到上面写着山坳村特有的 “玉米方言”,突然想起老周说的 “跟老人聊庄稼比聊机器管用”。她抬头看向卫生室窗外,老周正跟李大爷坐在门槛上,一边剥玉米,一边说:“咱明天再测测血压,争取冬天也能种点小菜。” 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老院长当年的笑容。
林晓知道,山坳村的微试点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偏远村落用这种 “小步走” 的方式落地理论,让每个村医都能学会帮老人、懂老人 —— 这才是理论转化的终极意义,也是对老院长 “帮人要接地气” 初心最实在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