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和年间,大清王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一日,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昌和皇帝胤祦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蹙,神色严肃。
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今这些倭寇屡屡犯我海域,烧杀抢掠,恶行累累。朕观他们向来是畏威不畏德,若留下他们,日后必成大患。”
站在一旁的直亲王胤褆,身姿挺拔,眼神坚毅,抱拳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此等倭寇,实乃我大清之祸患,臣愿领命将他们一举歼灭,以绝后患。”
胤祦微微点头,说道:“甚好,此事便交由皇兄去办。”
于是,在胤褆的精心指挥下,大清的水师浩浩荡荡地驶向倭寇盘踞之地。
海面上,波涛汹涌,战船如黑色的巨鲸般在浪涛中穿梭。
战斗打响,炮火轰鸣,硝烟弥漫。
胤褆站在船头,指挥若定,清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将倭寇打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
战斗结束后,胤褆遵循胤祦的旨意,只留下了那些青壮年倭寇。
阴暗潮湿的船舱里,传来阵阵惨叫,这些倭寇被残忍地阉割。
随后,他们被押送到矿场,开始了为大清挖矿的苦役。
而其他倭寇,则被无情地斩杀,尸体被抛入大海,染红了一片海域。
为了铭记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胤祦在御书房中,对着地图沉思良久。
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书桌上,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朕决定将倭寇曾经盘踞的那座小岛重新命名为‘金银岛’。”
这名字不仅寓意着财富和宝藏,更象征着大清帝国的辉煌与荣耀。
与此同时,直亲王胤褆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
他手持胤祦提供的地图,带领着一队人马深入山林。
山林中,树木繁茂,荆棘丛生,他们艰难地前行着。
经过一番艰苦的探寻,胤褆终于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了大量的金银矿产所在地。
当看到那闪闪发光的金银矿石时,众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这些金银矿产的发现,对于大清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消息传到京城,胤祦龙颜大悦,立刻果断下令:“速派专人负责看管这些矿产,将那些被阉割后的倭寇驱赶到矿脉处,让他们为大清挖掘金银。”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倭寇的安置问题,又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胤祦的精心策划和合理安排下,对这些矿产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开发和利用。
大清的国库逐渐充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南方,那蛇虫鼠蚁遍布的南边小国,被清军的铁蹄轻易踏平;北方,广阔无垠的蒙古草原和冰雪覆盖的冻土,也都被纳入了大清的版图。
短短十年间,大清成功征服了这片广袤的大陆,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统治力。
不仅如此,胤祦还以正当理由将附近海域的海盗剿灭。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大清的水师与海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船相互碰撞,刀光剑影闪烁,海盗们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纷纷投降。
胤祦顺势占领了那些宜居的海岛,使得大清在海洋领域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海外攻陷的过程中,除了十三哥允祥和十四哥允禵还亲自征战在第一线外,其他哥哥们都只能让自己的儿子们顶上去了。
胤祦的大阿哥弘曜,虽然年纪尚小,才刚刚十岁,但他却非常聪慧懂事。
他常常跟随二哥允礽学习,在那幽静的书房中,允礽耐心地教导着弘曜帝王心术。
弘曜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今对于帝王心术也已经有所领悟,可以说是入门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昌和十八年,海外的地界已经被相继攻克下来。
那些被占领的土地广袤无垠,而且土地肥沃,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土地都无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
胤祦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道:“如今海外有如此多的无主土地,朕之前大力鼓励生育,鼓励寡妇再嫁,规定生孩子就奖励土地,就是为了今日。”
由于中原的土地不断扩大,如今也仅仅是勉强能够容纳下众多的民众而已。
面对如此多的无主土地,胤祦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留下靠近中原的一大片大陆,而将另一边的大陆,则分给了他的一众兄弟们,让他们各自裂土封王。
在庄重的册封仪式上,胤祦高声宣布:“大哥允褆,封永直王;二哥允礽,封密理王;三哥允祉,封诚王;四哥允禛,封雍王;五哥允祺,封恒王;八哥允禩,封廉王;九哥允禟,封锦王;十哥允?,封敦王;十二哥允祹,封履王;十三哥允祥,封怡王;十四哥允禵,封恂王。”
这十一位王爷共同瓜分了一整片广袤的大陆。
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治理各自的王国,胤祦还特意安排了一些百姓给他们,并派遣他们远赴自己的封地。
胤祦心中明白,这些哥哥们都是经历过九龙夺嫡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他们的威严和影响力依然存在。
弘曜虽然聪明伶俐,但他们的后代同样也是天赋异禀、聪慧过人。
与其将他们都留在身边,不如将他们分封出去,各自为政,这样可以避免内部争斗,减少潜在的风险。
胤祦暗自思量:“如今将他们全部分封出去,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施展才华,还能保证我自己的后代在未来 300 年里稳坐江山。至于之后的事情,整个小世界现在都已经改姓爱新觉罗了,无论中原是否失守,都与朕这个老祖宗无关了。反正都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肉烂在锅里嘛!”
昌和二十四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朝堂之上,大臣们站列两旁,气氛庄重而严肃。
昌和帝胤祦缓缓起身,目光扫视着满朝文武百官,郑重地宣布:“朕今日退位,将皇位传给弘曜。”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但胤祦心意已决。
胤祦目光扫视众人,接着说道:“今封二子弘羲为祈王,四子弘毅为坚王,五子弘阳为武王,且赐予他们部分百姓。望你们能充分施展自身所长,为国家尽心竭力,共同掌管云天大陆的半壁江山。”
稍作停顿后,胤祦又道:“封大公主静姝为磬女王,封三公主齐悦为月女王,这片云天大陆的另一半,便交由你们二人掌管。”
他神色庄重,继续开口:“你们兄妹一同治理这靠近大清的云天大陆,朕要让天下之人都知道,女子同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与担当。”
在众多子女中,三子弘逍与二女盈遥这对双胞胎,与其他兄弟姐妹截然不同。他们生性洒脱,向往自由,对权力并无过多的渴望与追逐。
胤祦看着他们,语气变得格外温和,满是理解之意:“朕明白你们内心的想法,现册封你们为亲王和固伦公主,你们尽可去追寻自己心之所向的生活。”
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年的阿哥公主们,胤祦看向弘曜,郑重地说:“朕将他们交给你来册封。朕相信你定能依据他们各自的才能与品行,给予最为恰当的封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乾兴七年,太皇太后马尔泰若璃的宫殿中,气氛压抑而悲伤。
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气息逐渐微弱。
她见证了大清的兴衰荣辱,如今即将与世长辞。
皇上弘曜和太上皇胤祦守在床边,眼中满是悲痛。
当太皇太后的呼吸停止时,皇上弘曜和太上皇胤祦都悲痛欲绝。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乾兴十七年,太上皇胤祦的宫殿中,同样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弘曜听闻太上皇胤祦离世的消息后,如遭雷击,悲痛万分。
他呆坐在椅子上,许久才缓过神来,随后下令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同年八月,弘曜在悲痛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地宣布:“朕册封大阿哥绵旭为太子。”
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绵旭的未来,也关系到大清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在弘曜的统治下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长达四百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