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A50期指市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港股“迅捷科技”的股价也仍在低位挣扎,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在全球舆论场上悄然打响。时间是六月的第二周,空气中弥漫着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后的余悸和猜测。
苏黎世,“莱茵投资”总部一间古典而肃穆的会议室里。负责战略传播的高级副总裁安娜·施耐德女士,正将几份打印出来的文章递给在座的几位董事。她年近五十,金发一丝不苟地挽成发髻,穿着剪裁利落的深灰色套装,眼神锐利如鹰。
“先生们,我想我们需要关注一下这个。”她的声音带着德语区特有的冷静和精准,“过去72小时内,包括《金融时报》亚洲版、《华尔街日报》线上专栏以及《南华早报》在内的多家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几乎同步刊发了一系列署名评论文章。主题高度一致,且……意味深长。”
董事们接过文件,快速浏览。文章标题各异,但核心观点惊人地相似:
《新兴资本的力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东方视角》
《告别野蛮生长:论新一代中国资本的长期主义与全球责任》
《技术驱动还是规则破坏?重新审视亚洲新兴投资机构的崛起》
文章的作者,或是知名大学的国际关系学者,或是享有盛誉的独立经济评论家,立论严谨,文笔老辣。他们没有直接提及“长生资本”或任何具体公司,而是以一种宏观的、看似客观的视角,探讨了一个现象:一批来自亚洲(尤其指向中国)的新兴资本,如何凭借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嗅觉、庞大的本土市场支撑和迥异于传统华尔街模式的长期投资策略,正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代表未来的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章承认这些新兴力量带来的竞争压力,但更多地强调了其“技术驱动”、“本土市场深度融合”、“耐心资本”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的“积极特质”,并呼吁国际社会应以更开放、更建设性的眼光看待这种变化,而非固守冷战思维或陷入保护主义陷阱。
“文章看似中立,但导向性非常明确。”安娜·施耐德指尖点着桌面,“它们在系统性地塑造一种叙事——将这些新兴资本描绘成‘规则内的创新者’、‘未来产业的共建者’,而非我们之前内部报告中倾向于定义的‘规则破坏者’或‘国家资本的延伸’。这完全是在抢夺话语权定义!”
一位资深董事皱起眉头,放下文件:“手法很高明。避开了具体的商业竞争指控,直接上升到理念和范式之争。这是谁在背后推动?中国人自己的外宣?”
“不像传统的外宣口径。”安娜摇头,“文章的风格更接近西方精英阶层能接受的学术讨论和商业分析,引用的案例和数据也经得起推敲。更关键的是,发布时机非常微妙,恰好是在香港那场……不太成功的金融狙击战之后。”她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负责亚太业务的执行董事冯·海因里希。
冯·海因里希脸色不太好看,他当然明白安娜的暗示。“长生资本”刚刚在金融市场展示了肌肉,立刻又在舆论场发动攻势,这绝非巧合。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组合拳。
“我们必须回应。”另一位董事沉声道,“不能任由这种叙事蔓延。这会混淆视听,影响我们游说欧盟层面加强监管的努力。”
“如何回应?”安娜反问,“直接驳斥?那会显得我们心胸狭窄,惧怕竞争。而且,对方没有点名,我们主动跳出来,等于对号入座。”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这种舆论战,比真刀真枪的金融博弈更考验智慧和耐心。
与此同时,香港中环的一家私人会所内。
几位外资投行的亚太区主管正在小聚,话题自然也离不开近期的市场波动和那几篇引人注目的文章。
“不得不说,这一手玩得漂亮。”一位英资投行的负责人抿了一口威士忌,“先把调子定下来,站在道德和未来的制高点上。以后谁再想用‘不守规则’、‘国家背景’这类标签来攻击他们,就得先掂量掂量了。”
“看来,‘长生资本’那边,不止有会赚钱的操盘手,还有精通国际传播的高人啊。”另一位美资机构的代表感叹,“知道怎么跟西方世界打交道。这比赚几个亿更难能可贵。”
这种圈内的私下议论,往往比公开报道更能反映风向的变化。
北京,国贸三期,“长生资本”办公室。
陈长生正在审阅林凡提交的关于此次舆论攻势的总结报告。报告详细列出了文章发布的媒体、覆盖人群、初步的舆情监测数据以及几家国际公关咨询公司反馈的评估意见。
“效果比预期要好。”林凡站在一旁汇报,“特别是在学术圈和部分政策研究圈层,引发了积极讨论。几家之前对我们持观望态度的欧洲家族办公室,也主动发来了咨询邮件。”
陈长生微微颔首。他深知,在国际商业舞台上,尤其是在面对“莱茵投资”这类注重“体面”和“规则”的老牌贵族时,硬实力(资金、技术)固然重要,但“软实力”(话语权、形象塑造)同样不可或缺,有时甚至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莱茵那边有什么反应?”他问。
“暂时没有公开回应。但根据‘影子’的情报,他们内部召开了紧急会议,显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习惯在幕后运用影响力,这种公开的、理念层面的交锋,并非其长项。”林凡回答。
陈长生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对手陷入不熟悉的战场,打乱其节奏。
“继续保持关注。下一步,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或行业论坛,邀请这些文章的作者或持类似观点的国际学者,与我们的投资团队进行对话,将这种声音持续下去,并引向更具体的产业合作方向。”他指示道。
“明白。”林凡记下。
“另外,”陈长生补充道,“港媒那边,可以开始释放一些关于‘迅捷科技’基本面并无实质恶化、公司正积极与投资者沟通的消息,语气要平和客观,逐步修复市场信心。但要低调,不要显得急于求成。”
“是,老板。”
陈长生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这场舆论战,只是“深蓝”预案中“信息与心理”模块的一次初步演练。其目的,并非要立刻说服对手,而是要争取中间派,赢得思考时间,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播下一种新的认知种子——长生资本的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带有建设性的趋势。
当“莱茵投资”这样的对手,不再能轻易地用“破坏规则”的标签来孤立和打击你,当他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与你共存、甚至合作时,这场较量,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先声夺人,夺的是话语的先机,是道义的制高点,是未来博弈的主动权。这步棋,看似无形,却可能比一场金融胜利,影响更为深远。
他知道,“莱茵”绝不会坐视不理。他们更擅长的、也更危险的反击,恐怕很快就要来了。那将是规则内的绞杀,是专利壁垒,是合规审查,是更隐蔽、也更难防范的暗箭。
但至少,在暗箭袭来之前,他已经让世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清晰,坚定,且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