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的深秋,谷塘原的风裹着寒意,刮得随行队伍的旌旗“哗啦啦”响。一辆装饰简朴却戒备森严的马车里,孝文帝拓跋宏躺在铺着厚棉垫的榻上,脸色比车外的枯草还要苍白。他刚从与南齐交战的前线撤下来,一路北返,病情却一天比一天重,连说话都得喘上好几口气——这位一生都在推行汉化、四处征战的皇帝,知道自己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车帘被轻轻掀开,司徒元勰躬身走了进来。他是孝文帝的弟弟,也是最信任的大臣,这些天一直守在车外,连眼都没敢多合。孝文帝看到他,勉强抬手示意他坐下,声音轻得像羽毛:“元勰啊,我有话跟你说……趁现在还有力气。”
元勰心里一紧,赶紧凑到榻边:“陛下您慢点说,臣听着呢。”
“后宫的事……你也知道。”孝文帝咳了两声,眼神沉了下来,“冯皇后那妇人,失德失节,还敢咒我,我若留她,日后必成祸患。等我走了,你找个机会赐她自尽,记得按皇后的礼节安葬——毕竟是冯家的女儿,别让冯家太难堪,也别让皇家的丑事传出去。”
这话听得元勰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冯皇后的所作所为,也明白孝文帝的顾虑——冯家世世代代都是北魏的重臣,要是处置得太张扬,怕是会引发朝堂动荡。可赐皇后自尽,又要保体面,这事办起来得格外小心。他连忙点头:“臣记住了,定不辜负陛下所托。”
孝文帝又喘了口气,目光落到车窗外连绵的田野上,语气里多了几分担忧:“还有社稷的事。太子才十岁,什么都不懂,如今南齐还在边境虎视眈眈,朝中也有不少人盯着皇位,我放心不下。”他转头看向元勰,眼神里满是期盼,“你是我最信任的弟弟,也是最有能力的人。我想让你效仿霍光辅汉、诸葛亮辅蜀,帮太子稳住江山,等他长大了,再把权力交给他。”
没成想元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头埋得低低的:“陛下,臣万万不敢领命!您忘了周公辅政的事吗?周公是成王的叔父,忠心耿耿,可还是有人说他想篡位,直到后来还政成王,流言才平息。臣是您的弟弟,这些年又一直跟着您处理朝政,要是再当辅政大臣,手里权力太大,难免会有人猜疑——到时候不光臣会遭祸,还会连累太子,毁了您辛苦打下的江山啊!”
他说得情真意切,眼眶都红了。孝文帝看着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点头:“是我考虑不周了。你性子素来低调,不想卷入纷争,我不该勉强你。”他挣扎着伸出手,让太监拿来纸笔,颤抖着写下一道手诏,“你拿着这个,等太子即位后,把它交给太子。诏书上写着,日后你若想辞官归隐,太子必须答应,谁也不能拦着你——就当是我给你的承诺,让你能安心。”
元勰接过手诏,指尖都在发抖,哽咽着说:“谢陛下体谅……臣就算不当辅政,也会拼尽全力护太子、护社稷。”
没过几天,马车行到谷塘原深处,孝文帝在睡梦中溘然长逝。元勰强忍着悲痛,立刻找来任城王元澄——元澄是朝中老臣,办事沉稳,也是孝文帝信任的人。两人躲在马车上商量对策,元澄皱着眉说:“现在还不能发丧!陈显达带着南齐的残兵还在附近,要是让他们知道陛下驾崩了,肯定会趁机来偷袭;而且朝中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要是听到消息,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元勰也正有此意:“没错!咱们得先瞒着,就当陛下还活着。每天该送汤药送汤药,该传旨传旨,一切都跟平常一样,等咱们到了宛城,离边境远了,再正式发丧入殓。”
接下来的几天,这支队伍变得格外“安静”。太监每天按时到孝文帝的马车前“请安”,还会捧着空碗出来,跟外面的人说“陛下今天喝了半碗汤药,气色好了些”;元勰和元澄则像往常一样处理公务,时不时还会“进马车请示陛下”,出来后再宣布“陛下的旨意”。随行的士兵和官员们虽然觉得气氛有点怪,可没人敢多问——毕竟皇帝病重,行事低调也正常。
直到几天后,队伍抵达宛城,城门一关,元勰和元澄才敢让人把孝文帝的遗体从马车上抬下来,找了一口上好的棺木入殓。接着,他们才正式对外宣布孝文帝驾崩的消息,拥立太子元恪即位,还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书,稳定人心。
消息传到洛阳,朝堂上下虽然悲痛,却没出现太大的动荡;边境的陈显达听说孝文帝已死,本想趁机进攻,可看到北魏新君即位后秩序井然,知道无机可乘,只好带着残兵退回了南齐。元勰站在孝文帝的灵前,看着那道还没来得及交给太子的手诏,心里百感交集——陛下临终前的安排,每一步都算到了,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能安稳过渡啊。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孝文帝托孤之事,尽显其治国之远见与用人之权衡。处置冯后,既除祸患又保体面,是为“顾全大局”;托孤元勰却不勉强其辅政,是为“体谅人心”;秘不发丧以稳局势,是为“审时度势”。孝文帝一生推行汉化,革故鼎新,临终前仍为社稷殚精竭虑,其心可昭日月。然太子年幼,辅政之臣虽忠,终难抵日后权臣专权之祸,此亦为北魏衰亡埋下伏笔,足以为后世君主戒。
作者说
孝文帝的“最后安排”,乍看是一场“临终托孤”,细想却藏着极高的“管理智慧”。他处置冯皇后时,既没因私怨赶尽杀绝,也没因顾全颜面姑息养奸,而是用“赐死+皇后礼葬”的方式,在“除祸”与“维稳”之间找了个完美平衡点——这像极了今天职场里,处理犯错的核心员工时,既要依规处置以正风气,又要顾及团队情绪和外部影响的智慧。而他对元勰的态度更耐人寻味:明知元勰有能力,却不强迫他辅政,还特意写手诏保他日后能全身而退,这其实是看透了“权力是把双刃剑”——再好的关系,一旦被权力裹挟,也可能生出嫌隙。最妙的是“秘不发丧”的计谋,没有急着宣布死讯,而是先稳住局势,这告诉我们:遇到突发危机时,“沉住气”比“急着表态”更重要,有时候“慢一步”反而能避免更大的乱子。
本章金句
智者临终谋全局,不逞一时之快,不贪一时之利;贤者处世懂进退,不恋权位之重,不避责任之艰。
如果你是文中的元勰,面对孝文帝托孤辅政的请求,你会选择接受辅政重任,还是像元勰一样恳请推辞?快来说说您的高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