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九年的夏天,南朝宋的朝堂上跟开了锅似的——宋文帝刘义隆攥着奏报,拍着桌子喊:“北魏内乱了!这可是咱们北伐的好机会!”底下大臣们听得眼睛发亮,纷纷点头附和,毕竟之前几次北伐要么雷声大雨点小,要么输得灰头土脸,这次总算盼来个“天赐良机”。
宋文帝也是个急性子,当场就拍板定了“三路并进”的北伐计划:东路交给萧思话,让他带着冀州刺史张永去攻碻磝(今山东茌平一带),这地方是北魏在东边的重要据点,拿下它就能打开进入中原的大门;中路派鲁爽、鲁秀兄弟,这俩是之前从北魏叛逃过来的“降将”,熟悉北边地形,让他们去打许昌、洛阳,相当于插北魏一刀;西路则让雍州刺史臧质率军攻潼关,堵住北魏西边的援军,免得他们跑来支援东边。
咋看这计划都挺完美,跟下围棋似的,三路棋子各有分工,要能按剧本走,说不定真能把北魏按在地上摩擦。可谁也没料到,这场北伐最后会变成“东路拉胯,中路划水,西路看戏”的搞笑剧,而东路主帅萧思话,更是成了这场闹剧里最尴尬的“背锅侠”。
先说说东路军的“主角”张永。这位张刺史出身名门,平时写文章、谈兵法头头是道,跟人聊起“怎么攻城”能从早说到晚,唾沫星子横飞,听得手下士兵都觉得“咱主帅真是个军事奇才”。可真到了碻磝城下,他就露了怯。
七月的太阳跟火球似的,晒得人头皮发麻。张永带着东路军把碻磝围得水泄不通,一开始还像模像样地架起云梯、撞车,喊着口号往上冲。可北魏守军也不是软柿子,人家在城墙上架起弓箭、滚木,宋军一靠近就往下砸,第一天攻城就死伤了好几百人。张永一看这架势,立马慌了神,下令“暂停攻城,再想想办法”——这一停,就停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张永天天在营里开会,今天说“要造更厉害的攻城车”,明天说“要挖地道直通城里”,可落实到行动上,要么材料不够,要么工匠没经验,折腾来折腾去,啥靠谱的办法都没琢磨出来。反观北魏守军,趁着宋军磨蹭的功夫,不仅加固了城墙,还偷偷派了人绕到宋军后方,摸清了他们的营垒布局和攻城器具存放地。
某天夜里,北魏守军突然搞了个“火攻”——几十名士兵带着火把和易燃物,趁着夜色摸到宋军的攻城器具库,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熊熊大火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宋军士兵从梦里惊醒,一看“好家伙,咱们的攻城家伙全没了”,顿时乱作一团。张永在帐里听到动静,吓得鞋都没穿好就往外跑,看到火光的瞬间,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这城攻不下来了,再不跑就要被包饺子了!”
没跟主帅萧思话打招呼,也没跟其他将领商量,张永居然带着自己的部队擅自撤退了!这操作跟捅了马蜂窝似的——其他宋军见主帅跑了,也跟着慌了神,有的士兵甚至扔了武器就往回跑。北魏守军一看“宋军溃逃了”,立马打开城门追着砍杀,一路上宋军死伤惨重,尸体扔得满地都是,原本整齐的队伍,最后跑成了“散兵游勇”。
当时萧思话正在后方调度粮草,听说前线溃败的消息,差点没背过气去。他赶紧带人往碻磝赶,可到了地方一看,只剩下被烧毁的营垒、散落的兵器和没来得及收拾的伤员,哪还有半点军队的样子。手下将领哭丧着脸跟他说:“萧帅,张刺史跑了,其他部队也散了,咱们现在连碻磝的城门都摸不到了,再待在这,说不定北魏的援军就来了!”
萧思话看着眼前的烂摊子,心里那叫一个憋屈——自己明明是主帅,结果被下属张永坑得底朝天,可现在说啥都晚了。没办法,他只能咬着牙下令:“撤军!退回历城(今山东济南)!”这场轰轰烈烈的东路北伐,最后以“攻了一个多月没拿下城,还被人烧了器具、追着打”的结局草草收场。
再看中路和西路,更是没眼看。中路的鲁爽、鲁秀兄弟,原本就对宋文帝没那么忠心,这次北伐纯属“应付差事”——他们带着军队慢悠悠地往许昌走,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城下,刚打了两仗,听说东路军溃败了,立马找了个“粮草不足”的借口,也撤了兵;西路的臧质更过分,军队刚走到潼关附近,就听说“东路崩了,中路撤了”,干脆连仗都没打,直接带着人回了雍州。宋文帝精心策划的“三路并进”,最后变成了“一路崩,两路跑”,北伐计划彻底泡汤。
回到历城后,萧思话越想越窝火,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向朝廷请罪。江夏王刘义恭是宋文帝的弟弟,一直负责监察军队,他早就看萧思话和张永的“磨蹭操作”不顺眼了,立马写了封弹劾奏疏,把“东路军溃败、损失惨重”的责任全算到了萧思话头上——说他“治军不严,纵容下属擅自撤退”,还说他“指挥不力,未能及时挽回战局”。
宋文帝本来就因为北伐失败一肚子火,看到弹劾奏疏后,当场就下了旨:免去萧思话的所有官职,让他回家“反省”。可怜的萧思话,明明是被张永坑了,最后却成了这场失败北伐的“背锅侠”,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军营,心里别提多委屈了。
后来有人调侃这场北伐:“东路张永‘纸上谈兵’,中路鲁氏‘划水摸鱼’,西路臧质‘隔岸观火’,也就萧思话实诚,还真以为能打胜仗,结果最后落得个‘免职回家’的下场,这哪是北伐,分明是一场闹剧!”
司马光说
元嘉北伐之败,非无天时,实失人和也。宋文帝谋三路并进,看似周全,然所用之人,或纸上谈兵(如张永),或心怀二志(如鲁爽),或畏敌避战(如臧质)。萧思话虽为主帅,却不能制下属之妄为,不能固军队之军心,溃败之局,早有征兆。夫用兵之道,在选贤任能,在令行禁止。文帝不明此理,思话不任其职,北伐之败,不亦宜乎?后思话被免,虽有委屈,然治军无方之责,终不可免也。
作者说
要是把这场北伐当成一场“公司项目”,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职场坑”。宋文帝就像个拍脑袋做决策的老板,只看到“北魏内乱”这个“市场机会”,却没考察团队成员的“真实能力”——张永是“理论王者,实践青铜”,鲁爽兄弟是“骑墙派,没忠诚度”,臧质是“精致利己,怕担责”,这样的团队,就算计划再完美,执行起来也得崩。
更有意思的是萧思话的“背锅”——他明明是主帅,却管不住下属,这像极了现在有些职场里的“甩手掌柜型领导”:把任务分给下属后,就不管过程了,直到出了问题才发现“下属早就跑偏了”。但反过来想,萧思话也有点“冤”:老板(宋文帝)定了不切实际的KpI(快速拿下碻磝),下属(张永)又擅自“摆烂”,他夹在中间,除了背锅好像也没别的办法。
还有个反常识的点:这场失败其实早有预兆,可没人愿意“踩刹车”。大臣们怕扫了宋文帝的兴,不敢说“计划有问题”;萧思话怕得罪张永,不敢强压他攻城;张永怕承认自己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瞎折腾。这种“所有人都知道有问题,却没人敢说”的氛围,比“能力不行”更可怕——职场里要是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早点止损,要么赶紧跑路,不然最后很可能像萧思话一样,成了“背锅侠”。
本章金句
计划再完美,架不住队友“掉链子”;领导再努力,扛不住下属“瞎胡来”——干事就像打仗,选对人、管得住,比啥都重要。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萧思话,发现张永擅自撤退后,会选择撤军,还是想办法收拢残兵继续攻城?要是你是宋文帝,知道北伐失败后,会只免萧思话的职,还是会连张永、鲁爽、臧质一起追责?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