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乃至遥远的西方。这前所未有的信息掌控力,在带来巨大便利与优势的同时,也必然触动旧有秩序的根基,引来新的觊觎与反扑。
一、 朝堂风波,攻讦再起
紫禁城,金銮殿。永昌帝朱慈烺端坐龙椅,冕旒下的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尽管登基不久,但他已逐渐适应了这至高无上的位置,并开始尝试更主动地驾驭朝局。
今日大朝会的气氛,因几份来自南京及东南数省官员的联名奏疏而显得有些微妙。奏疏的核心,直指正在快速铺设的全国电报网。
“陛下!”一位南京都察院的老御史手持玉笏,声音洪亮却带着陈腐之气,“臣等闻,电报之线,穿州过县,翻山越岭,所经之地,或毁人田亩,或伐人祖坟,更兼铁塔高耸,有碍地方风水,搅扰天地灵气!此物虽利于信息传递,然其兴建的扰民害俗,亦不可不察!恳请陛下下旨,暂缓铺设,详加勘验路线,并补偿民间损失,以安民心!”
另一份奏疏则从另一个角度发起攻击:“陛下,电报瞬息传讯,固然神速。然此等利器,若为奸人所用,传递悖逆之言,勾结内外,其祸岂非更速?昔日驿传,尚有文书可查,官吏可询。今电报往来,无形无影,如何监管?若不能严加管束,臣恐非国家之福,反为乱政之源!”
这些言论,看似忧国忧民,实则代表了旧有士绅阶层对新技术侵蚀其地方话语权的本能抗拒,以及保守势力对信息失控的深层恐惧。他们不敢直接否定皇帝支持、林宸推动的电报国策,便从“扰民”、“风水”、“监管难”等侧面进行诘难。
周延儒虽已失势,但其影响力犹在,这些奏疏背后,未必没有他那一派系的影子。
龙椅上,朱慈烺眉头微蹙。他深知电报的战略价值,但也必须考虑地方稳定和舆论影响。他将目光投向站在武官班首的林宸。
林宸出列,神色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会有此一遭。
“陛下,诸位同僚所虑,看似有理,实则因小失大,乃至因噎废食。”
他声音沉稳,条理清晰:
“电报线路铺设,朝廷已有明文,凡占用民田、损及坟茔者,皆按市价予以补偿,并由地方官府协同勘定路线,力求减少扰民。所谓‘有碍风水’,更是无稽之谈!若论改变地脉,修建官道、开辟运河,其规模远超电报,何以独责电报?此无非是某些人固守陈规,抗拒新事物的借口罢了!”
“至于监管之事,《大明电报律》草案已呈送陛下御览。其中明确规定,军政急务优先,民用信息需登记在册,所有电文皆由电报局留存副本,并设密码等级。监管之严,远超驿传!何来‘乱政之源’一说?莫非诸位认为,我大明律法及各级官吏,竟无能至此,连几条电线都管束不了吗?”
他语气渐锐,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是否相信朝廷能力”的高度。
“陛下,电报之利,在于强军、在于富国、在于安民!前线军情可瞬息而至,朝廷政令可朝发夕至,商贾信息可通达四方,此乃千古未有之便利!岂可因些许迁腐之见、虚无之谈,便自缚手脚,延缓这利国利民之大业?望陛下明察!”
林宸的驳斥有理有据,气势十足。他身后,众多受益于新政或在格物院体系内的年轻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
朱慈烺听着双方的辩论,心中天平早已倾斜。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电报在军事和掌控全局上的价值。那些“风水”、“扰民”的借口,在强大的国家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镇国公所言甚是。”朱慈烺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电报乃国之重器,于社稷有大利。铺设之事,关乎国策,不可延误。着内阁会同工部、电报总局,妥善处理线路勘定与民间补偿事宜,务求公允,若有官吏借此滋事、阻挠国策者,严惩不贷!监管之事,依《大明电报律》严格执行即可,不必多虑。”
皇帝的明确表态,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保守势力的又一次反扑被挫败。电报网络的铺设,以更快的速度在帝国疆域内延伸开去。
二、 四海波谲,暗影浮动
大明电报网络的建设,如同在平静(只是表面平静)的全球棋盘上,落下了一颗打破所有平衡的棋子。西方世界的震惊,迅速从“难以置信”转变为“必须得到”。
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内,一群顶尖的学者围着几张根据商人描述和零星情报拼凑出来的电报草图,争论不休。
“利用电流?电磁感应?这……这完全违背了现有的物理学认知!”
“但多个来源都证实了,明国人确实做到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东方的智慧!”
“国王陛下已经下令,东印度公司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电报技术的核心秘密!无论是通过贿赂、窃取,还是……其他手段。”
巴黎,凡尔赛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他的重臣们也在讨论着来自东方的“奇迹”。
“我们不能落后于英国人和荷兰人!”一位大臣急切地说,“明国人的技术,必须属于法兰西!我建议立刻派遣一个由顶尖学者和‘能干’的人组成的使团,以交流科学的名义前往大明。”
而在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残存势力,以及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则在恐惧与贪婪中,开始更加紧密地勾结,商讨着如何应对这个共同的、强大的威胁。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联合远征,趁大明电报网络尚未完全覆盖、新帝初立根基未稳之时,发动一场旨在摧毁大明海军和格物院的突袭!
遥远的莫斯科,沙皇的使者也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北京,试图打探关于电报乃至其他新式武器的消息。
一张针对大明技术优势的无形大网,正在西方列强的默契(或明或暗)下,悄然编织。
三、 星火燎原,势不可逆
朝堂的争议与远方的阴谋,似乎并未影响到帝国基层那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电报,这项划时代的科技,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效率,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方式。
· 军事神经:通往九边重镇及沿海要塞的电报线路优先建成。来自北疆蒙古部落异动的情报、东海巡逻舰队的发现、南洋商路的安全通报,都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兵部和皇帝案头。军队的调动和反应速度,提升了何止数倍?
· 政令畅通:皇帝的谕旨、内阁的政令,通过电报瞬间传至各省。地方官员再无法以“路途遥远,尚未收到”为由拖延执行。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商业革命:虽然民用受限,但获得许可的大商号已经尝到了甜头。广州的丝价、松江的布价、景德镇的瓷器订单,信息通过电报快速流转,使得商业决策更加精准,跨区域贸易效率暴增。一种全新的、基于信息差的商业模式正在孕育。
· 技术催化:电报本身的需求(如更好的绝缘材料、更稳定的电源、更精密的继电器),以及它带来的高效协作,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格物院下属的化学工坊、冶金工坊、精密仪器工坊都开足了马力。
小林玥被册封为“格物郡主”后,并未沉浸在荣誉中,反而感到了更大的责任。她领导的总局不仅负责铺设网络,更设立了“电报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如何提升传输速率、增加信道、甚至……尝试无线电报的可行性。她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帝国的躯体,正在被这张无形的“神经网络”更紧密地连接起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星火已然燎原,其势,已非任何内部阻力和外部阴谋所能轻易扑灭。
林宸站在电报总局那幅巨大的、标注着已建成和在建线路的帝国地图前,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最激烈的风暴或许尚未到来,但帝国这艘巨轮,已经装备上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雷达”和“神经系统”,拥有了应对一切风浪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