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一)
机场的玻璃幕墙外,波音787正在缓缓靠桥。林秋燕低头查看手机,班级群里正热烈讨论着“王亚楠被帝国理工学院录取”的消息。她熄了屏幕,抬头望着身旁推着两个超大行李箱的儿子。
“妈,到了伦敦我就视频。”陈晨的刘海染成了时兴的灰金色,这是他在“环球精英留学机构”包装下获得的“国际化形象”之一。
广播响起登机提示时,林秋燕突然抓住儿子的手腕。这个动作让两人都愣住了——上一次这样用力抓他,还是在四年前,把他从网吧拽出来的那个雨夜。
一
2018年的秋天带着烧焦的塑料味。林秋燕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县城每个网吧门口,车篮里装着从学校食堂顺来的馒头——那是给儿子准备的晚饭。陈晨的初三摸底考试总分287,年级倒数第七。
“不就是考大学吗?”少年甩开母亲递来的馒头,键盘旁烟灰簌簌落下,“王亚楠他爸初中毕业,现在不照样开奔驰?”
林秋燕的巴掌落在儿子脸上时,自己先哭了。她想起半个月前家长会,班主任把陈晨的试卷拍在讲台上:“这种学生建议尽早分流,别影响升学率。”
分流的代价是十八万。当“环球精英”的顾问展示往届学员的offer时,林秋燕正在计算器上反复敲打:这是她会计工作的六年工资,是丈夫吊车操作员高空作业四千天的危险津贴。
“妈,我会考上qS前100。”陈晨在培训机构的玻璃幕墙前宣誓,身后挂着帝国理工的旗帜。那一刻林秋燕觉得值——至少这里没有人说“一看就是那种孩子”。
二
雅思培训班的冷气很足。陈晨在真题集扉页写下“涅盘重生”,邻座王亚楠的铅笔袋上别着校徽——县一中火箭班。
“这道阅读题选F。”课间休息时,王亚楠指着陈晨被红笔填满的答题卡,“你过度推断了。”
陈晨盯着对方洗得发白的校服裤。他们曾住在同一个家属院,直到王亚楠父亲下岗前,两个孩子还经常一起在锅炉房旁写作业。现在,王亚楠拿着全奖来蹭雅思课,而他的学费是父母取出全部公积金凑的。
第一次雅思成绩出来那天,林秋燕在机构前台哭求:“再给我们一次机会。”顾问拿出合同附件:“三次不过要加收VIp服务费。”
第二次考试前,陈晨在考点门口遇见王亚楠。“我去清华交换,”对方递过一瓶功能饮料,“你要不要带点英国明信片?”
三
伦敦的雨和中介宣传片里不一样。陈晨住在北四区的地下室,窗外是永远晾不干的卫衣。他主修的国际商务管理班上,23个学生来自中国各省,戴着同款降噪耳机翻译课件。
“小组作业要找本地人组队。”他在视频里对母亲说。镜头扫过厨房共享的微波炉,林秋燕注意到儿子在热速冻披萨——他从前连面条都不会煮。
第一个寒假,同学们都在晒欧洲旅行照片。陈晨在唐人街外卖店打工,时薪6英镑,摔碎盘子要扣钱。某个雪夜送餐时,他看见王亚楠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图书馆窗边——清华的交换生项目提供全额补助。
“我参加了模联。”王亚楠在朋友圈发着西装革履的照片,定位是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陈晨把手机塞回兜里,继续蹬着送餐自行车驶过结冰的街道。
四
毕业季的秋风再次吹过希思罗机场。林秋燕咬牙买了赴英机票,她要亲眼见证儿子的高光时刻。
展销会般的招聘现场,她看着儿子在汇丰银行摊位前递出简历。“陈晨?”面试官翻着成绩单,“我们更倾向LSE或者华威的毕业生。”
回程航班上,林秋燕打开手机相册——王亚楠母亲刚发了儿子在华为总部入职的合影。照片背景里,“天才少年计划”签约仪式的横幅格外刺眼。
“妈,我能找到工作。”陈晨在转机时安慰她。他没说的是,手上那个伦敦本地公司的offer,实习期工资刚够支付地下室租金。
五
县城的烧烤摊飘着孜然香。林秋燕偶遇王亚楠母亲,对方正打包儿子最爱吃的烤茄子。
“你家陈晨什么时候回国发展?”
林秋燕盯着烤架上的青烟。她想起四年前那个同样烟雾缭绕的网吧,想起儿子染回黑发的额头抵在飞机舷窗上,想起那笔相当于县城半套房子的留学开支。
手机震动,陈晨发来在特拉法加广场的照片。鸽子群起飞的瞬间,他笑得像真正征服了这座城市。
但只有母亲读得懂他眼角的疲惫——那是用一百八十万人民币和四年时光,换来的、与真实能力错位的浮标。秋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她终于明白:有些翅膀镀了金,却依然飞不过现实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