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与风筝(一)
周文娟把女儿周雪的成绩单折好放进包里,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数学68分,物理59分,化学62分——这是女儿进入高中后的第三次月考成绩,依然没有一科及格。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时已经调整好了表情。
妈,我回来了。周雪的声音从书房传来,闷闷的。
周文娟换上拖鞋,轻手轻脚走到书房门口。女儿背对着门,肩膀微微耸动。电脑屏幕上是暂停的网课画面,桌上摊开的练习册写了一半,橡皮擦屑像雪花一样散落在桌面上。
小雪,休息会儿吧。周文娟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妈妈买了你爱吃的草莓蛋糕。
周雪转过身,眼睛红肿。对不起,我又没考好。她的手指绞在一起,指节泛青,我真的尽力了,可是那些题...
没关系。周文娟抚摸着女儿的发顶,想起初中时那个总是捧着奖状回家的骄傲女孩,胸口一阵刺痛。高中课程难,慢慢来。
这句话说出口,她自己都感到陌生。三年前,她绝不会允许女儿有任何慢慢来的借口。那时候,周雪是全市重点初中的年级第一,奥数奖杯摆满了书柜。周文娟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给女儿准备营养早餐,晚上陪她刷题到深夜。她坚信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直到中考那天,周雪在考场上突发惊恐症,最终只考入了市重点的普通班。
厨房里飘来红烧肉的香味,丈夫林建军正在准备晚餐。周文娟放下包,忽然注意到餐桌上放着一个大信封,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徽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这是什么?她拿起信封,心跳突然加速。
林建军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阳阳的录取通知书,今天刚到的。
周文娟的手指颤抖着拆开信封。录取通知书上清晰地印着儿子林阳的名字和专业——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她的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嗡嗡作响。
他什么时候报的军校?我怎么不知道?
报了有段时间了。林建军擦着手走过来,阳阳一直想考军校,这次借着体育特长生的名额...
体育特长生?周文娟的声音陡然提高,他不是每周都在上新东方的英语和数学课吗?
书房的门开了一条缝,周雪苍白的脸出现在门缝后。林建军叹了口气,拉着妻子进了卧室。
文娟,阳阳从高二就开始准备军校考试了。那些补习班...他其实只去了前两周,后来都去体育馆训练了。
周文娟跌坐在床沿,感到一阵眩晕。她想起过去两年里,每个周末儿子背着书包出门时说的妈,我去补习了,想起他晒得黝黑的皮肤和越来越结实的体格,想起他书桌抽屉里那些被翻烂的军事杂志...
你一直都知道?她的声音发颤。
林建军坐在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阳阳有他的梦想。我们儿子不是读书的料,但他体能好,领导力强,军校很适合他。
可他才十八岁!军校那么苦...
再苦也比不上你给小雪安排的那些补习班苦。林建军突然严肃起来,文娟,你看看小雪现在的样子。初中三年她没一天睡够六小时,现在看到数学题就手抖。而阳阳,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整个人都焕发着活力。
周文娟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她想起女儿中考失利后,自己曾暗自发誓不再给孩子太大压力。可当看到周雪高中成绩下滑,她又忍不住请了最贵的家教,买了全套的辅导资料...
门外传来轻轻的啜泣声。周文娟拉开门,看到周雪蜷缩在走廊角落,脸上全是泪水。
妈,我...我真的学不动了。周雪的声音细如蚊蚋,每天一坐到课桌前我就想吐,晚上做梦都在考试...我是不是让你特别失望?
周文娟跪下来抱住女儿,感受到她单薄的身体在剧烈颤抖。这一刻,她突然看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她把女儿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却剥夺了她作为人的快乐与健康。
是妈妈错了。她哽咽着说,泪水滴在女儿的发间,妈妈太固执了,总以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算成功...
林建军走过来,把母女俩都搂进怀里:孩子们的路,应该让他们自己选。阳阳喜欢军事,就让他去军校;小雪如果不想走学术路线,我们也可以帮她找找其他可能性。
那天晚上,周文娟辗转难眠。凌晨三点,她轻手轻脚地来到儿子的房间。林阳睡得很熟,床头柜上放着《孙子兵法》和一副哑铃。她拿起书,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全是笔记。
书桌抽屉半开着,露出一叠获奖证书。周文娟小心地抽出来——全市青少年游泳比赛冠军、马拉松比赛季军、学校军事社团优秀学员...这些她从未见过的荣誉,记录着儿子在另一个领域的成长。
回到卧室,她打开电脑,搜索国防科技大学。屏幕上跳出校园照片: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眼神坚定而明亮。她忽然明白了儿子为何要隐瞒——在她设定的成功标准里,从来没有军校这个选项。
第二天早餐时,林阳紧张地看着母亲。周文娟深吸一口气,把一杯牛奶推到他面前。
阳阳,妈妈想了一晚上...祝贺你考上国防科大。她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你爸爸说得对,你适合那里。
林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真的吗?妈,你不生气了?
妈妈只是...需要时间适应。她转向安静喝粥的女儿,小雪也是。从今天开始,你想上什么补习班,或者不想上,都自己决定。
周雪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确定:那如果我...考不上好大学呢?
那就考不上。周文娟说出这句话时,感到长久以来压在胸口的巨石终于松动,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妈妈只希望你健康快乐。
林建军在桌下悄悄握了握她的手。
一周后,周文娟独自去了心理咨询中心。在等待区,她看到一本教育杂志上写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想起女儿小时候最爱画画,获奖证书贴了满满一墙;想起儿子总喜欢拆装家里的电器,有次甚至修好了坏掉的洗衣机...
周女士?咨询师在门口叫她。
周文娟站起身,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也许,她终于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不是按照同一个模子打造,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并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