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内外,变局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席卷开来。曾经那些屹立数百年的世家,他们的牌匾被摘下,府邸被查封,商铺门前贴上封条。大乾钱庄的人手,如同潮水般涌入这些空出的地方,迅速接管。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既有对世家倒塌的唏嘘,更有对杨昭手腕的惊叹。
陈家老家主在狱中听闻家族产业尽数被查封的消息,气绝身亡。王家、李家等一众涉事世家,无一幸免,皆是抄家入狱,一时间,京城权贵圈子人人自危。
杨昭坐在钱庄的会客室里,面前摆着一份京城最新产业整合报告。苏墨和李昭雪分别汇报着情况。
“公子,京城所有被查封的世家产业,已全数归入大乾钱庄名下。”苏墨指着报告上的数据,“其中大部分商铺、作坊,我们已着手重新规划。京城百姓对新开的产业期待很高,尤其是那些宣称会提供高额工钱的。”
李昭雪接着说:“情报网也已渗透到各方势力。那些原本依附于世家的中小商贾,现在都争相向我们靠拢,希望能得到钱庄的庇护和合作机会。京城的人心,正在向我们倾斜。”
杨昭翻阅着报告,手指轻敲桌面。他要的不仅仅是吞并,更是改造。他要将这些旧有的腐朽,彻底打造成符合现代商业理念的新生力量。
“很好。”他开口,声音平稳,“那些被查封的土地和房产,特别是位于闹市区的铺面,全部进行评估。一部分改造成钱庄的分号,进一步扩大银票的流通范围。另一部分,则用于开设我们自己的百货商行,引入巴蜀的新式商品,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百货商行?”苏墨略显疑惑。
“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杨昭解释,“将各种商品集中在一个地方销售,从日常所需到奢侈品,一应俱全。同时,要注重服务和购物体验。让京城百姓明白,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商品,还有更便利的生活方式。”
李昭雪点头,她对杨昭的新奇想法已习以为常。
“至于那些世家原本的私塾、书院,也一并接管。”杨昭沉声吩咐,“苏墨,你负责此事,将其改造为新式学堂。教材要重新编纂,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要加入算学、格物、农学、医理等实用课程。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为师,广招贫苦子弟入学,免去学费。”
苏墨眼睛放亮,这不只是收买人心,更是培养未来人才,为大乾长远发展奠基。
“公子,如此一来,钱庄的支出会大幅增加。”苏墨提醒。
“无妨。”杨昭摆手,“钱庄的盈利能力远超你想象。况且,这是长远投资。未来,这些学子将成为我们的人才储备,甚至成为大乾的栋梁。”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京城那些失地的百姓,可安排他们前往巴蜀。那里有足够多的土地可以耕种,有足够多的作坊可以就业。我们要让整个大乾都知道,跟着杨氏,才有好日子过。”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京城。杨氏钱庄不仅接管了世家产业,更是大肆招募人手,甚至为失地百姓提供前往巴蜀的机会。一时间,杨昭在百姓心中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朝堂上,皇帝对杨昭的所作所为,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世家倒台后,京城一度出现短暂的混乱,但杨昭的措施迅速稳定了局面,甚至让京城比以往更具活力。
“陛下,杨昭在京城设立的那些新式学堂,据说教学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许多寒门子弟都争相报名。”内阁首辅汇报。
户部尚书也补充道:“杨昭在京城推行的新式银票,如今已在民间广为流通,商贾往来不再需要携带大量金银,极大地便利了商业活动。京城税收,也因此有所增长。”
皇帝听着,脸色平静。他知道杨昭的手段,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但同时,杨昭在京城的势力已到了令人侧目的地步。他掌控了京城的商业命脉,掌握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甚至影响着民心所向。
“杨昭,你来。”皇帝忽然开口。
杨昭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世家倒台,国库空虚。杨卿有何良策,能解朕之忧?”皇帝盯着杨昭,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他想看看,杨昭是会趁机提出条件,还是真心为国分忧。
杨昭早有准备。他取出怀中的一份奏折,呈给皇帝。
“陛下,臣以为,大乾当效仿古人,推行‘以工代赈’之策。”杨昭朗声说,“京城周边,有诸多荒地可开垦,有河道可疏浚,有道路可修缮。臣愿调动大乾钱庄之力,出资雇佣流民和失地百姓,投入这些工程。”
皇帝眉峰微动:“以工代赈?这与以往赈灾有何不同?”
“陛下,以往赈灾,多是直接发放粮食钱财,虽解一时之困,却易滋生惰性,且耗费国库巨大。”杨昭解释,“以工代赈,则是让百姓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既能解决温饱,又能修缮水利、道路,兴建城池,一举多得。如此,既可减轻国库负担,又能刺激民间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臣愿以大乾钱庄的名义,向京城百姓发行一种‘建设债券’。”杨昭接着说,“百姓可凭金银购买债券,钱庄承诺在一定期限后,以更高价格赎回。所筹集的资金,尽数投入工代赈项目,并由钱庄负责监督资金流向,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发行债券,闻所未闻。
户部尚书惊呼:“杨昭,你此举,岂不是让百姓借钱给朝廷?若到期无法赎回,岂不失信于民?”
“非也。”杨昭摇头,“是百姓借钱给钱庄,钱庄再投入国家建设,并承担风险。钱庄自有盈利能力,足以支撑赎回。此举,既能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又能让百姓手中的闲钱得到增值,更能将百姓与国家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皇帝听完杨昭的解释,沉吟片刻。他看向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两人脸上都有惊疑,但也有思索。
“杨昭,你可有把握?”皇帝问。
“陛下,臣愿以杨氏家族百年基业担保。”杨昭语气沉着,“若此策不成,臣愿将杨氏所有产业充公,以弥补国库损失。”
皇帝闻言,眼神波动。杨昭此举,等同于将整个杨氏家族的命运,与大乾王朝的未来绑定。这不只是献策,更是表忠。
“好!朕准了!”皇帝一拍龙椅,声音中带着决断,“若此策能成,杨昭,你便是大乾的再造功臣!”
杨昭躬身行礼,心中已然明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能让他将大乾钱庄的影响力,从京城推向全国,甚至影响整个大乾财政体系的机会。
一场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和债券发行计划,在京城拉开序幕。大乾钱庄的银票,随着建设资金的流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渗透到大乾王朝的每一个角落。杨昭知道,这只是开始。他要让大乾王朝的每一个铜板,都为他所用,为他所掌控。
而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世家,那些还在暗中觊觎他权势的势力,很快就会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彻底改变大乾王朝的怪物。
杨昭站在钱庄顶楼,俯瞰着京城。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闪烁。他知道,这片土地,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变革。一场以他为核心,以大乾钱庄为触角的变革。他要用现代的智慧,彻底重塑这个古老帝国的经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