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野刚把挑好的端午摆件摆到院子中央的长桌上,就听见村口传来“嘀嘀”两声汽车喇叭响。张叔直起腰往村口瞅了瞅,拍了下大腿:“哟,记者这是提前到了?比说好的上午十点早了快半小时呢!”
程野赶紧擦了擦手上的草屑,跟李婶嘱咐:“婶子,你们该编啥还编啥,别停,越自然越好。”又冲里屋喊了声“红霞、翠兰,把刚打包好的样品箱搬两箱出来,摆桌上”,才快步往村口迎过去。
村口停着辆银灰色的小轿车,副驾下来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小伙,戴个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个相机包,看见程野就笑着伸手:“是程野程老板吧?我是县报社的记者,叫我小周就行。这是我们摄影部的老王,负责拍照片。”
后座跟着下来个五十来岁的大叔,背着个半人高的摄影包,笑着点头:“程老板,久仰大名,早听说东河村出了个年轻能干的创业带头人,今天特意来见识见识。”
程野赶紧把两人往作坊引,手里还递上刚泡好的菊花茶:“周记者,王师傅,快坐快坐,路上辛苦了。本来晚星说去镇上买红绸子装饰下,还没回来呢,让你们见笑了。”
小周摆摆手,掏出个笔记本就开始记:“不用不用,我们就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最能体现真实情况。程老板,您先给我们说说,这作坊是啥时候开起来的?一开始就做端午摆件和迷你农具吗?”
程野刚要开口,就见晚星和刘芳骑着电动车回来了,车筐里塞满了红绸子和几串小灯笼。晚星老远就喊:“周记者,王师傅,不好意思来晚了!这红绸子我们挑了好几种颜色,想着把作坊打扮得喜庆点。”
刘芳也跟着下车,把账本往桌上一放:“程老板,红绸子买了五种颜色,还顺便买了点气球,等会儿吹起来挂门口,记者同志拍照也好看。”
小周看着忙前忙后的几人,笑着把镜头对准她们:“这才好呢,透着股热闹劲儿,比摆拍强多了。”老王也扛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了起来,先拍了院子里晾晒的稻草,又拍了李婶她们编摆件的场景,连刘芳手里的账本都没放过。
李婶见镜头对着自己,编稻草的手更麻利了,还笑着跟老王说:“王师傅,你可得把我拍好看点!俺家那口子在外地打工,俺要让他看看,俺在家编摆件也能赚钱,不比他在外头差!”
老王笑着点头:“放心,保证把你拍得比城里姑娘还精神!”
逗得一院子人都笑了,程野趁机接过话头:“周记者,我们这作坊开了快半年了,一开始就想着把村里没人要的稻草、篾条利用起来,做些迷你农具,没想到后来越做越顺,就拓展了端午摆件、实用农具这些品类。现在不光村里的留守妇女有活干,连几个返乡青年都来这儿上班了。”
小周赶紧记下来,又问:“那现在订单量怎么样?像这些端午摆件,一天能卖多少?”
“昨天刚统计完,一天卖了两百三十个摆件,还有十套迷你农具样品单。”晚星从账本里翻出订单记录,递到小周面前,“您看,这是刘芳记的账,一笔笔都清清楚楚。现在离端午还有半个月,订单还在往上涨,昨天邻县的客户还订了八十件摆件,今天一早就有个新客户打电话,说要订五百个香囊摆件,发往市区的超市。”
“五百个?”小周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大单子!你们现在的产能能跟上吗?”
程野刚要说话,手机突然响了,是玩具厂的赵老板打来的。他赶紧接起:“赵老板,您好!是迷你农具的设计图出来了吗?”
电话里赵老板的声音挺急:“程野,设计图刚发给你微信了,你赶紧看看。对了,有个急事跟你说,我们厂昨天开了个经销商大会,你那迷你农具一亮相,经销商都抢着要,本来定的五千套,现在得追加到八千套,还是三十五天交货,你看能不能行?”
程野心里“咯噔”一下——五千套已经够紧张了,追加到八千套,三十五天根本来不及。但他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毕竟玩具厂的订单是长期合作的关键。他顿了顿,说:“赵老板,设计图我马上看。八千套的话,我得跟作坊的师傅们商量下,争取下午给您答复,您看行吗?”
“行!你尽快,我这边还等着给经销商回话呢。”赵老板说完就挂了电话。
小周见程野挂了电话,脸色有点凝重,就问:“程老板,出啥事儿了?是订单的问题?”
程野苦笑了下:“是玩具厂的订单,本来定的五千套迷你农具,现在追加到八千套,还是三十五天交货,有点赶。”
老王放下相机,凑过来说:“八千套?你们现在一天能做多少套?”
“现在一天顶多做一百五十套,五千套三十五天刚好够,八千套的话,一天得做两百三十套以上,根本来不及。”程野皱着眉,“而且现在端午摆件的订单也在涨,两边都赶,人手和场地都不够。”
晚星也急了:“那咋办?玩具厂的订单不能推啊,这可是长期合作的机会。端午摆件的订单也不能拖,客户都等着端午前收货呢。”
刘芳在旁边插了句:“程老板,要不咱们再招点人?村里还有不少留守妇女,之前问过我好几次,想过来上班呢。”
“招人也得有时间培训啊,编迷你农具和摆件都得有手艺,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程野摇摇头,“而且现在作坊就这么大,再招十几个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干活了。”
小周突然说:“程老板,我倒有个主意。你们不是打算盖新厂房吗?虽然新厂房没盖好,但村里有没有闲置的场地?比如以前的老学校、老仓库,先租下来当临时车间,再招点人,分两拨干活,白天做迷你农具,晚上做端午摆件,说不定能赶得上。”
程野眼睛一亮——村里还真有个老仓库,在村西头,以前是放化肥的,后来化肥厂搬走了,就一直空着,面积比现在的作坊大两倍,收拾下刚好能当临时车间。他赶紧说:“村西头有个老仓库,空了好几年了,就是有点破,得收拾下才能用。”
“破点没事,先简单收拾下,搭几个工作台,能干活就行。”晚星也兴奋起来,“我下午就去找周支书,问问能不能把老仓库租下来,租金应该不贵。”
“还有招人,”刘芳说,“我下午就去村里挨家问,肯定能招到十几个人,咱们挑手脚麻利的,先教简单的打包、剪稻草,熟练了再学编摆件和农具,这样能快不少。”
程野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笑着对小周说:“周记者,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提醒,我还没想到老仓库呢。”
小周摆摆手:“这都是你们自己有基础,我就是随口一提。对了,你们这临时车间要是弄起来,既能解决订单问题,又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这可是个大亮点,我得好好写写。”
老王也笑着说:“我下午就跟着你们去老仓库拍,再拍招人、培训的场景,这样报道更生动,读者也爱看。”
正说着,孙磊骑着三轮车回来了,车斗里的农具都送完了,还带回来个好消息:“野哥!邻村的王村长说,下次订农具要订五百把,还说要介绍其他村的村长来订,让咱们先留好货!”
程野刚松下去的眉头又皱起来了——五百把锄头,加上迷你农具和端午摆件,订单简直要堆成山了。但他转念一想,这也是好事,说明他们的产品受欢迎。他拍了拍孙磊的肩膀:“好!你先歇会儿,等会儿跟我去村西头的老仓库,咱们收拾下,准备当临时车间。”
孙磊一听,立马来了劲:“收拾仓库?是不是要扩大规模了?好啊!我这就去拿扫帚和铁锹!”
说完,孙磊骑着三轮车就往家跑,生怕慢了一步。逗得小周和老王都笑了,老王赶紧扛起相机,跟了上去:“我去拍孙磊拿工具的场景,接地气!”
程野和晚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干劲。晚星说:“我现在就去找周支书说租仓库的事儿,顺便问问能不能让村里的电工帮忙把老仓库的电线检修下,晚上干活得开灯。”
“行!我跟张叔他们说下,让他们下午先把院子里的稻草和篾条搬到老仓库去,省得晚上再搬。”程野又转头对李婶说,“李婶,您下午辛苦下,带几个婶子去老仓库打扫卫生,把蜘蛛网和灰尘都清干净。”
李婶爽快地答应:“放心吧程野!保证给你收拾得干干净净,跟新的一样!”
小周看着有条不紊安排工作的程野,忍不住感慨:“程老板,你这执行力是真强,刚想到办法,立马就行动了。”
程野笑着说:“没办法,订单不等人,村民们也等着赚钱呢。咱们多干一点,就能多赚一点,日子就能好一点。”
小周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执行力强,心系村民”几个字,又问:“程老板,你当初为啥想着回村创业?很多年轻人都想着往城里跑,你却回来做这个,不怕失败吗?”
程野愣了下,随即想起刚回村的时候,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放着城里的好工作不干,回来跟稻草、篾条打交道。他叹了口气,说:“我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而且我回村的时候,看见村里的土地好多都荒了,留守妇女和老人除了种地,就没啥收入来源,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刚好那时候看见有人用稻草编小玩意卖钱,就想着试试,既能照顾爸妈,又能带动村民赚钱,就算失败了,也没啥遗憾的。”
“说得好!”小周忍不住鼓起掌来,“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担当!不像有些年轻人,总想着走捷径,不愿意脚踏实地干活。”
老王也回来了,刚好听见程野的话,手里的相机“咔嚓”响个不停:“程老板,你这话太实在了,必须得拍下来,写进报道里,让更多年轻人看看,回村创业也能有大作为!”
程野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我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儿,没啥大不了的。”
正说着,晚星骑着电动车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周支书答应了!老仓库可以租给咱们,一个月才两百块钱,还说下午就让电工去检修电线,顺便帮咱们装两个新灯泡,晚上干活亮堂。”
“太好了!”程野高兴地说,“那咱们下午就开始收拾仓库,明天就能招人,争取后天就能开工。”
小周笑着说:“那我们下午就跟着你们拍,从收拾仓库到招人,全程记录,这样报道更完整。”
程野点点头,又想起赵老板的设计图,赶紧拿出手机看。设计图上的迷你农具都印上了卡通图案,有小熊、小兔、小老虎,看起来特别可爱,比之前的样品好看多了。他笑着说:“赵老板的设计图出来了,印上卡通图案,比之前好看多了,肯定能卖得更好。”
晚星凑过来看了看,也笑了:“真好看!小朋友肯定喜欢。这样一来,迷你农具的竞争力就更强了。”
小周也凑过来看,赶紧记下来:“卡通图案?这个好!既保留了农具的特色,又增加了趣味性,很有市场潜力。”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小芳妈妈从灶房端着菜出来,笑着喊:“程野,晚星,周记者,王师傅,吃饭了!今天做了红烧肉、炒鸡蛋、凉拌黄瓜,还有炖鸡汤,快过来吃!”
一桌子菜香气扑鼻,小周和老王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就吃。小芳妈妈笑着说:“周记者,王师傅,你们多吃点,都是自家种的菜,自己养的鸡,干净卫生。”
老王夹了块红烧肉,竖起大拇指:“好吃!比城里饭店做的还香!程老板,你们这作坊的伙食也太好了吧?”
程野笑着说:“婶子们干活辛苦,得让她们吃好点,才有劲干活。现在每天中午都管饭,晚上要是加班,也管饭。”
小周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又记了一笔:“管吃管住,待遇优厚,难怪村民们都愿意来这儿上班。”
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一行人就往村西头的老仓库去。老仓库确实有点破,屋顶上的瓦片掉了几块,窗户玻璃也碎了好几块,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墙角还堆着不少废弃的化肥袋。
孙磊已经拿着扫帚和铁锹在等着了,见程野他们来了,赶紧说:“野哥,我已经把院子里的杂草除了一半了,剩下的等会儿咱们一起除。”
张叔和几个婶子也推着三轮车来了,车上装着稻草、篾条和工作台。张叔笑着说:“程野,咱们先把工作台搭起来,再把稻草和篾条搬进去,晚上就能先干点活。”
程野点点头,分工安排:“孙磊,你跟我一起除杂草、清垃圾;张叔,你带几个婶子搭工作台;晚星,你跟刘芳去村里招人;周记者,王师傅,你们随便拍,有啥需要帮忙的就说。”
大家立马行动起来。孙磊和程野拿着铁锹,把院子里的杂草连根拔起,又把废弃的化肥袋搬到三轮车上去,准备拉去废品站卖。张叔和婶子们则把工作台搬到仓库里,用钉子固定好,又把稻草和篾条整齐地堆在墙角。
晚星和刘芳则挨家挨户去招人。村里的留守妇女听说作坊要扩大规模,都特别高兴,纷纷报名。穿碎花衫的王婶说:“晚星,我报名!我手巧,编稻草肯定快!”
戴头巾的刘婶也说:“我也报名!我家孩子大了,不用我天天看着,正好去作坊上班,赚点零花钱。”
不到一个小时,晚星和刘芳就招了十八个人,加上之前的十八个,一共三十六个人,足够分两拨干活了。晚星笑着说:“程野,招够人了!都是手脚麻利的,下午就能开始培训。”
程野高兴地说:“好!下午就让李婶和张叔带她们,先教简单的打包和剪稻草,晚上再教编简单的摆件。”
老王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着忙碌的场景,嘴里还念叨:“好素材!都是好素材!这报道肯定能上头条!”
小周则在一旁采访村民,问她们为啥愿意来作坊上班。王婶笑着说:“以前在家除了种地就是带孩子,一分钱都赚不到,现在来作坊上班,一个月能赚一千多,还能照顾家里,多好啊!”
刘婶也说:“程老板和晚星都是实在人,不克扣工资,还管饭,跟着他们干,我们放心!”
小周把这些话都记下来,心里感慨万千——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创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让乡村充满了活力。
下午四点多,老仓库终于收拾好了。屋顶的瓦片请村里的瓦匠修好了,窗户玻璃也换了新的,电线也检修好了,装了两个大功率的灯泡,晚上亮堂堂的。工作台搭了十二个,稻草和篾条堆得整整齐齐,院子里的杂草和垃圾也清理干净了,整个仓库焕然一新。
程野看着收拾好的仓库,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拿出手机,给赵老板发了条消息:“赵老板,八千套迷你农具我们能接!三十五天保证交货。”
没过多久,赵老板就回复了:“好!我就知道你能行!设计图没问题的话,我就安排生产了,你们尽快把第一批货做出来,我这边等着给经销商发货。”
程野回复:“设计图没问题,我们明天就开始生产,第一批货五天内给您发过去。”
挂了电话,程野对大家说:“各位婶子,孙磊,刘芳,咱们明天就正式开工!白天一组做迷你农具,晚上一组做端午摆件,争取按时完成订单。等订单完成了,咱们就盖新厂房,到时候给大家涨工资,发奖金!”
“好!”大家齐声喊道,干劲十足。
小周和老王看着这热闹的场景,也替他们高兴。小周说:“程老板,你们这创业故事太感人了,我回去就写报道,保证把你们的事迹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东河村,知道你们的作坊。”
老王也说:“我拍了好多照片,回去选几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