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香江的夏夜弥漫着潮热的气息,北角英皇道上的新光戏院大剧场却热闹非凡。
这座于 1972 年开幕,素有 “香江粤剧殿堂” 之称的老牌戏院,在此时成为了电影爱好者们心中的焦点。
戏院外,霓虹灯闪烁,五彩斑斓的灯光交相辉映,将整个街道都映照得如梦似幻。
在这繁华的夜景中,“红楼梦”三个鎏金大字高高悬挂,在夜幕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咦,你看那边,徐老怪和许安华竟然也来看李默然的红楼梦!”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惊叹。
众人纷纷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两位知名导演正并肩走在戏院门口,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不止他们呢,你再看,夏萌、石惠、傅器这三个大明星也都过来看电影了!”又有人喊道。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那几位明星身上,他们或谈笑风生,或低声私语,显然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
“李默然虽然是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做主角,但他的红楼梦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让这么多重要人物都一起来看吗?”有人疑惑地问道。
“嘘,别说话,其实这部电影隐藏了许多东西,我可是看了三遍才看出来的。”旁边一个人神秘兮兮地说。
“别瞎说了,红楼梦不就是讲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那点事吗?还能有什么隐藏的东西?”另一个人不以为然地反驳道。
“以你的智商,我很难跟你讲明白。这样吧,如果你能看出电影里的三个地方的隐喻,你的电影票我包了!”第一个人挑衅地说。
“一言为定!”第二个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当晚,一群特殊的观众悄然入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人们纷纷猜测着这些人的身份和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而那部神秘的《红楼梦》,也在众人的期待中缓缓拉开了帷幕。。
徐科,这位被影坛尊称为 “徐老怪” 的鬼才导演,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武侠电影风格闻名遐迩,如《蝶变》《鬼马智多星》等作品,早已成为影史经典。他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敏锐,低调地走进戏院,找了个角落坐下。
紧随其后的是许安华,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如 “越南三部曲”——《来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深刻刻画了越南华侨的悲剧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在影坛独树一帜。她气质温婉,却又带着知识分子的坚毅,与徐克轻声交谈着,一同期待着这场电影盛宴。
而夏萌、石惠、傅器三位以前的大明星的出现,更是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影迷们纷纷投来好奇与兴奋的目光,小声地议论着。
夏萌以其清新脱俗的形象和出色的演技在影坛崭露头角。
石惠则凭借多部深入人心的作品,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实力派演员。
傅器也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他们此次前来观看这部《红楼梦》,无疑让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在众人的期待中,放映机的光束投射在银幕上,发出 “滋滋” 的细微声响,仿佛在为这场跨越文学与历史的光影盛宴奏响序曲。
电影开场,熟悉的《红楼梦》旋律响起,将观众们带入了那个如梦如幻的大观园世界。
然而,对于在场的许多资深电影人和敏锐的观众来说,他们隐隐感觉到,这部电影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场银幕内外的双重隐喻解谜之旅,就此悄然开启。
当电影的镜头缓缓推进到黛玉葬花的场景时,全场观众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沉浸在了那个诗意的世界之中。
徐科在观影时所惊叹的 “水墨画质感”,在此刻达到了极致。
镜头从黛玉荷锄独行的远景切入,画面中,淡粉色的桃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与黛玉身后那几竿淡青的竹枝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画面。
远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若隐若现的飞鸟在天际划过,发出清脆的啼鸣,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黛玉口中吟诵的《葬花吟》交织在一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诗意世界。
随着镜头的拉近,黛玉那柔弱的身影逐渐清晰起来。她身着一袭素色的罗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如同一朵在风中摇曳的百合。她的脸庞略显苍白,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坚韧与执着。
当她俯身收集落花时,镜头特意定格在她鬓角的汗珠与花瓣上的露水,那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生命的泪滴,将个体的伤春悲秋与自然的生命循环悄然勾连。
此时,黛玉手中的花锄、花囊和花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成为了她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她用这些工具,为那些即将消逝的生命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又充满诗意的葬礼。
然而,令徐克困惑不已的 “粉红色雪花”,却在这个看似浪漫的场景中,成为了一个极为醒目的存在。
这些雪花,在飘落的过程中,与花瓣相互交织,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诡异的色彩。
起初,观众们或许会以为这只是导演为了营造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结合石惠与傅器之前的对话,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浪漫的意象,实则是导演李默然埋下的一个深刻的历史隐喻。
这些飘落的花瓣,如同无辜的百姓,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
而那泛着血色的粉红雪花,正是史书所载 “积尸如山,血流成河” 的诗意化表达。当雪花与花瓣共同覆盖在刻有 “扬州”“嘉定” 等字样的木牌上时,镜头完成了从文学意境到历史控诉的陡然转向。
所谓 “葬花”,不再仅仅是林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是为百万在明末惨案中丧生的亡灵举行的集体公祭。
在黛玉葬花场景中,除了那令人费解的粉红色雪花,还有一样道具成为了影片隐喻的关键 —— 红色木牌。
这些木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一开始,观众或许会将其视为影片中大观园场景的普通装饰,或是《红楼梦》故事里的某种文学符号。